“现代学徒制”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说它老,是因为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学徒制”早已自成体系。说它新,是因为我国近代虽有“传统学徒制”,但真正倡导“现代学徒制”是近几年的事。
“现代学徒制”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说它老,是因为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学徒制”早已自成体系。说它新,是因为我国近代虽有“传统学徒制”,但真正倡导“现代学徒制”是近几年的事。2014年2月26日,我国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使“现代学徒制”从民间探索变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
正因为刚刚启动试点,对于“现代学徒制”的诟病也偶有发生,尚存诸多瓶颈。我国“现代学徒制”究竟路在何方?有没有出路?日前,有媒体报道了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贵州工职院)试点“现代学徒制”,使实习生摆脱打工心态。在笔者看来,我国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有比较深厚的校企合作经验,如果学校坚守改革信念,扎实深耕校企合作,准确把握“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政策精髓,就能探索出一条既符合职教特点又符合具体校情、企情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据报道,贵州工职院与某世界500强企业旗下的多家公司进行长达9年的“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从一开始的免费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逐渐到选派业务骨干专门为在校生授课,再到目前的校企共同制定育人计划,专门为联合培养的学生入职后开辟晋升通道,让学生与职员一路无缝衔接,校企合作可谓不断转型升级,越来越向“现代学徒制”接近。
笔者注意到,贵州工职院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之所以有较好成效,关键在于他们避免了粗放式管理,抓住了“现代学徒制”的几个本质和关键问题:学生从入校第一天起,就在企业和学校的双重教育主体下接受职业教育;实习时,学校安排老师和学生一起入住企业,带队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上课,还要参与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并负责所有同学的安全、心理疏导等问题;实习学生工学交替,每个星期都要重新回到课堂上课,课程内容包括零售、营销等方面;企业选派业务骨干担任学生的师傅;学生成了企业准员工,吃了职场“定心丸”。当学生按时完成企业、学校共同制定的学习计划后,就可以办理正式的入职手续,摆脱了打工心态。或许,许多职教人都知道上述这些道理,但真正能不折不扣地做到,并一以贯之地执行,却并非易事,毕竟这需要精心的筹划和大量的投入。
诚然,“现代学徒制”的试行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巨大的人力成本,无诚意者会因此找各种借口,无远见者会因此而垂眉,无谋略者会因此而畏缩。唯有心中有改革、眼中有学生、胸中有质量的学校和企业,才会目标一致,各自担责,共同深耕校企合作,把以往松散型的随机合作升级成为战略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王寿斌系浙江永嘉学院教授、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