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教师,你是否有过“参加了无数培训,却依然上不好一节课”的困惑?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培训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问题依然存在。

  身为教师,你是否有过“参加了无数培训,却依然上不好一节课”的困惑?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培训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问题依然存在。

  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马云鹏看来,当前教师培训的主要问题至少包括“内容针对性有待增强,培训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培训方式相对单一”。而如何提升培训课程内容与一线教育教学实际的关联度,进一步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成了全面提升教师培训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

  日前,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以下简称《指导标准》),分为培训目标、能力诊断、课程内容、实施要求等四个主要模块,意图通过给教师发展“建模子”、带教师个体“照镜子”、给教师提升“开方子”、为教师培训“找路子”等4条路径,破解教师培训难题。

  “《指导标准》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建立分学科的教学能力标准体系,根据课程的教学任务,结合教师日常工作内容和活动划分设计其‘核心能力项’,使培训和工作紧密结合,充分体现实践性。”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以语文学科为例,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介绍,为了有效地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语文教师培训课标》把教师培训的落脚点放在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上,对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按照“做事”的逻辑,即按照“学生的学习领域——教师的工作领域(培训领域)——各领域主要工作事项(核心能力项)——每一事项的能力指标”的逻辑框架,构建了“6个培训领域+20个核心能力项+102条能力指标”的培训目标体系。

  “这不仅系统性地为培训目标的设立提供了有据可依、精准专业、具体可测的参照标准,也彰显了为学生学习而研修、为学生成长而发展的培训理念,解决了教师培训与学生学习两张皮的问题。” 王荣生说。

  《指导标准》的另一个特色是研发了教师自我诊断的“能力表现级差表”。这一工具为教师提供做同一工作时不同行为表现的典型差别,目的是帮助教师对照“能力表现级差表”进行自我诊断,激发其主动参与培训的内在需求。

  比如,《化学教师培训课标》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抽提概括,开发了初中化学教师“能力诊断级差表”,并进行理论论证与大样本实证检验。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能力表现级差表”明确自身教学能力的现有水平。同时,培训设计与组织者可以利用“能力表现级差表”,分析培训对象的教学设计文本与课堂教学(实录),以准确把握其与培训目标的“差距”,从而设计相应的培训目标、内容及活动,保证培训的针对性。

  “能力诊断级差表用于明确培训需求、对培训对象进行学情诊断,帮助培训设计与组织确立培训目标和培训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监控培训质量、为培训效果评价提供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教授王磊说。

  为了破解教师培训针对性不强的难题,《指导标准》还设置了“按需施训”的培训课程,在教师培训课程中推行主题式研修。根据教学能力水平不同的层次的不同需要,提供课程专题和内容要点的参考建议。

  以往,许多教师培训简单地将教师按从教时间划分,即初任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等。“按这样的方式划分不同类型的教师,并为其设计培训课程、组织培训活动,很难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同是初任教师或骨干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的需求可能有很大差别。”马云鹏表示。

  马云鹏以数学学科为例介绍,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数学教师培训课标》建立了基于目标的教师能力诊断方法。将以数学核心内容为主线的教学能力目标进行分解,研发了相应的诊断工具,教师或培训机构可以运用诊断工具,了解教师在该主题所处的教学能力水平。每一个核心内容主题下,设计了阶梯性培训课程,供培训机构和教师根据不同的能力和水平自主选择。

  “这就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和具有层次结构和充分选择空间的数学教师培训体系。” 马云鹏说。

  据悉,此次出台的《指导标准》分别按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师德修养、班级管理、学习与发展、学科教学等15个学科领域18项标准,以及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的幼儿研究与支持、幼儿保育与教育等4个学科领域4项标准,共计22项标准。采取分批研制、逐步健全、形成体系的思路,分学科、分领域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体系。此次印发实施的《指导标准》,只涵盖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其他领域标准将陆续研制出台。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