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做好全国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一场硬仗。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贫困问题在任何国家都存在,但唯有中国共产党敢于立下如此铮铮誓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做好全国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一场硬仗。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党中央交给教育的重大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总书记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2017年,作为脱贫攻坚的独特战场,教育系统将人才、科研、文化优势转化为脱贫“利器”,扶弱、扶志、扶智、扶技、扶产业,在教育脱贫方面再添新绩。

  (一)

  扶弱、助困、促公平,这是新时代崇高的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弱有所扶”“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更好解决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2017年,写进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的执政纲领中。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目前,国家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学前教育阶段,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建立贫困孩子资助政策。

  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对农村学生和城市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并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其中,“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已于2017年春季全面实现。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助困政策,并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

  中等职业教育已对所有农村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补助每生每年2000元国家助学金;高等职业教育建立了“奖助贷勤工助学”多元资助体系,奖学金、助学金分别覆盖30%、25%的学生。

  高等教育实施“奖助贷勤工助学”多种资助方式,构建了覆盖全学段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全领域、全学段、全覆盖的教育精准扶贫,让可能因贫失学的孩子回到校园。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累计资助贫困学生9126万人次,资助金额1689亿元。未来,学生资助工作重点会在“健全”上下功夫,紧密结合教育扶贫攻坚等政策措施,系统梳理资助死角,让惠民政策发挥更大效益。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支持力度,办好特殊教育,亦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题中之义:

  2017年3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要达到90%以上。攻坚的关键是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重点是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普及水平,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和随迁子女受教育机会。

  为增进残疾人家庭福祉、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7月,《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发布,提出到2020年实现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在落实特教学生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基础上,可适当增加预算。

  就在同一个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强调要聚焦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建设,因地因家因人施策,避免因厌学、贫困、上学不便而辍学。

  现代科技更为贫困地区的教育脱贫添彩。《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部署了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政策的效果在2017年体现出来。目前,全国90%的中小学实现网络接入,而这一数据在5年前是25%。

  教育是贫困学子改变命运、实现人生出彩的根本之策,教育作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连片特困地区脱贫的根本之路,有了各类制度托底,有了资金投入,贫困学子、贫苦地区百姓的教育需求被坚强的力量托着,使他们在温暖的目光里坚定前行。这既是党和政府的承诺,也是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

  (二)

  “培养一个,致富一家,影响几代人”,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7年,国家继“精准扶贫”之后进一步提出了“精准脱贫”的新策略。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个朴素的认知:一个读书成功的学生可能是一个家庭彻底脱贫的关键。杜绝“穷二代”,必须先增强其自身脱贫致富能力,做到“一人技术学在身,全家脱贫有希望”“培养一个,致富一家,影响几代人”。

  脱贫攻坚的实践充分证明,职业教育扶贫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2016年底,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出台《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职业教育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东西协作中职招生兜底行动、东西职业院校协作全覆盖行动、职业院校参与东西劳务协作等三大任务都已经启动。统计显示,2016年合作办学跨省招生规模达31.9万人,辐射20多个省(区、市)的2000余所学校,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我国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职教扶贫制度体系。”在2017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教育扶贫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孙尧表示。

  提升教育脱贫能力,还要拓宽教育脱贫通道,通过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继续实施高校招生倾斜政策、完善就学就业资助服务体系等措施,拓宽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纵向流动通道,为他们改变命运、实现人生出彩创造条件。

  实施贫困地区招生倾斜政策。甘肃残疾考生魏祥、河北贫困农家考生庞众望受益专项计划被清华大学录取,受到广泛关注。2017年高考录取中,国家、地方、高校3个专项计划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10万人,较2016年增加8500人,增长9.3%。

  “精准扶贫经历了给资金、给项目的阶段,当前进入到扶贫对象的内生脱贫阶段,也就是‘智志双扶’的阶段。”有专家指出。2017年,教育人抱着攻城拔寨、爬坡过坎的信心,切实发挥着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

  (三)

  集聚各级各类教育的扶贫功能,找准痛点,创新教育扶贫的各类模式,拓展教育脱贫空间。

  “村里修了卫生室,建了合作社,香菇产量规模达到全县第一,部分村民开了网店,把绞股蓝茶卖到全国各地。”谈起村里的新变化,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西河镇三合村群众交口称赞陕西高校扶贫团队。

  三合村的变化是陕西高校将科研、人才、文化优势转化为脱贫“利器”的缩影。2017年6月以来,陕西省实施百所高校帮扶百县脱贫攻坚“双百工程”,把地方所需与高校所能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科技促进贫困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扶志、扶智、扶技、扶产业等帮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如何集聚各级各类教育的扶贫功能,找准痛点,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先导作用,考验着教育人的智慧。尤其是要发挥高校智库的作用,通过定点扶贫、对口支援等形式,在加强决策咨询服务、助推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拓展教育脱贫空间。

  “发挥国家教育智库优势,找准问题精准施策,形成了‘科研引领、精准对接、点面结合、共同发展’的教育扶贫模式,组团接力精准扶贫,扶在点上,帮到根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十九大召开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

  “做大做强徽茶”,成了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茶专家”张正竹的关键任务。如今,该校在全省组建了73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扶持了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茶叶、经果林、毛竹等特色产业,迅速转化为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力。未来不久,学校对口帮扶的两个村将全部“出列”。

  一项项技术变成老百姓手中的“真金白银”,一项项产业成为贫困地区致富的“造血干细胞”。随着教育脱贫攻坚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找准“痛点”,彻底解决贫困人群的持续增收问题。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