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而奋斗,是教育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工作主题。加快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基,需要我们以十九大精神为指针,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理清思路。
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而奋斗,是教育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工作主题。加快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基,需要我们以十九大精神为指针,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理清思路。首先,要看到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正面临一系列变化。
第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比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足足提前了十五年。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直接决定教育发展战略的变化,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应该在2035年有更高、更清晰的奋斗目标,应当率先实现现代化,或者达到发达国家教育水平的前列。
第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个主要矛盾在高教领域中的表现,认识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当然,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公平的问题,不充分主要表现为质量的问题。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宽广,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
第三,发展主题的转换。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折,“强起来”成为我国新时代发展的主题。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也应该从“大起来”向“强起来”转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成为我国高教发展的时代主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变革,不应该是局部的变革,而应该是整体性的变革;不应该是零碎的变革,应该是系统性的变革。因此,我们应该从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机制、教育结构、教育布局,以及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管理制度乃至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们应当从教育的外部和内部协同发力,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在教育的外部,实施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教育的内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能只从“民生之首”的角度来认识。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们要从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优先发展教育的自觉性。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总之,优先发展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大计;不是局部考虑,而是全局之策;不是教育界的自娱自乐,而是党中央的深谋远虑和战略决策。一定要站在对民族复兴负责、对子孙万代负责的高度,在实际工作中、在具体工作安排上、在领导重视和经费落实上,切实体现教育优先发展。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来说,有两个认识问题很重要:
第一,高等教育投入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从教育投入角度来看,2012年我国首次实现了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8866亿元,占GDP比为5.22%,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4.2%。这个成就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这个指标仍然比较保守。根据统计,国家教育财政性投入,世界平均水平是5.4%。发达国家已经超过6%,经济欠发达国家也达到了3.1%,我们是4.2%,真的不算太高。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现在媒体比较多地关注财政比较充足的少数高校,比如清华大学年度财政预算达到220亿元,北京大学达到200亿元左右,给人的印象是高校经费多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大多数高校运转经费仍然相当紧张。除了学费和财政拨款,基本没有其他来源。因此,大多数高校还是处于生存线上,处于“紧运行”状态,很难考虑进一步发展之需。我们呼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确立比“4%”更高的标准,比如5%,相应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第二,高等教育发展是太快了还是还不够?201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有人说是不是太快了?从整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这个数字并不算高。根据统计,目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50%的国家,有70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到50%,有65个国家,我们就处在这个层次中。在一个13亿多的人口大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应该充分肯定成就,但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看,我们还在七十名之后,没有任何骄傲自大的理由。
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十九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如今,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推动”提升为“实现”,从柔性“推进”到刚性“实现”的变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升级换挡。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要认清当下自身存在的“短板”。
短板之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快,但是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没跟上。2016年我国有2596所高等学校,其中1237所普通本科,1359所高职院校。这1237所的本科院校中,1/3的学校具有20年以上举办本科的经验,2/3的学校举办本科教育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而1359所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都是新世纪以来建立的,这些院校举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并不多。因此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相当稚嫩。由于历史短,办学经验不足,学校文化积淀浅,育人为本的根基不牢,尊崇真理、崇尚学术、坚持不懈为了学术的繁荣而努力的精神不够,学术自由、学术规范、学术文化的建设也不够,等等。因此我说事业发展快,但是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没跟上。
短板之二,教育的数量增长快,但是质量建设没跟上。学生数量增长很快,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做了很多工作,也很忙碌,但是存在风气浮躁、管理粗放、教学的内容偏旧、方法偏死等等问题。教学质量建设没有跟上教育事业发展。
短板之三,学校发展快,但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没跟上。很多新学校的成长,基本上是模仿老学校建立的,具有“克隆”的性质,学科专业的设置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同质化”倾向严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够。
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短板”。如果说“漫画”一下,那就是跑得很快,“魂”没跟上;数量有了,质量没跟上,有点“虚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跟不上,“悬在半空中”。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要针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以大学精神文化为引领,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调整结构为主线,走好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真正像十九大报告要求的那样,实现质的变化,达到“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状态。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加强专业建设,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问题。
十九大再次强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双一流”建设,我觉得,“统筹推进”和“引领作用”这8个字特别重要。要注意发挥好“双一流”建设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引领作用。
现在,大家都在讲学科建设重要,都在说加强学科建设。但是我问:在什么情况下,讲学科建设是适合的?在什么情况下,讲学科建设可能不那么适合?我想,对于北大清华等这样的研究型大学,强调学科建设是理所当然、完全正确的。但对于更多的大量的应用型大学来说,如果真的以学科建设为抓手,那可能会走偏方向。他们更多应该进行专业建设,真正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对于高职院校,更为重要。
现在,“一流本科”提的很多。我赞成建设一流本科,但是,我们说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可不只是本科,还包括研究生、也包括高职生。专科、本科、研究生是三个层次,都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忽视一流本科建设是错误的,只讲一流本科建设是不够的。一流人才培养,应该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高职学生。
我们还经常说,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但我认为,高职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同样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高职的学生和本科的学生,都是18到22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他们都属于“灌浆期”,都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学生的职业发展看,高职是不封顶的,毕业后可以继续读本科,也可以上研究生,还可以工作一段以后再读研究生。所以我说,本科是高等教育基础,这一句话只说了一半,应该是本科专科(高职)都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应该一起抓。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是全面的。
(作者瞿振元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本文摘编自作者在“第三届现代职业教育西湖论坛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2017年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