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看到生活之美、人性之美,这是语文教育应有之义。教育应该释放孩子们的天性,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与自然中的各种美好,并且学会欣赏美、表达美。而紧张致密的生活,是诗意和想象力的天敌,书山题海之中遇不见美好,焦虑抢跑的路上只会与美好擦肩而过。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
“晚上,我打着手电筒散步,累了就拿它当拐杖,我拄着一束光。”
最近,一组小学生诗歌在网上流传,让人啧啧称奇。简洁、干净的文字,让我们在惊叹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之余,看到了诗意,也看到了童真的美好。
让人看到生活之美、人性之美,这是语文教育应有之义。教育应该释放孩子们的天性,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与自然中的各种美好,并且学会欣赏美、表达美。而紧张致密的生活,是诗意和想象力的天敌,书山题海之中遇不见美好,焦虑抢跑的路上只会与美好擦肩而过。
孩子们的“神文案”让人看到了文字之美、童真之美,宿管徐阿姨,则让我们看到了人格之美。徐阿姨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宿管员,她能叫出楼里691名学生的名字,连他们的兴趣爱好、外卖喜欢点什么、女朋友是谁都知道。她要退休了,800余名学生集体“请愿”将她留了下来。徐阿姨和不久前逝世的香港大学后勤阿姨袁苏妹一样,之所以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以及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缘于她们对学生无私的爱与奉献。
宿管阿姨也好,食堂阿姨也罢,都不是教师,没有给学生传授过具体的知识,在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校园内,她们是很不打眼的“小角色”。但是她们对学生嘘寒问暖、视生如子,同样是在育人。她们教会学生们如何关爱他人,如何做一个被他人需要的人,小角色也有大舞台。这可能比知识传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更大。教育当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解答疑虑,让人感受到美好品格的熏陶,学会做人,同样是教育,而且是更重要的教育。
同样在杭州,一位带病坚守讲台,在退休前的最后一课上与学生互鞠一躬的一幕让人肃然起敬。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的社会老师周志芬讲完课后,学生们集体给她鞠了一躬,然后争先恐后地送上亲手写的贺卡。早前,周老师被诊断为肺癌早期,从教生涯的最后几个月里,周老师其实是带病坚持的。我们当然不鼓励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带病坚持,但是身体允许下的坚守,是站好最后一班岗,是有始有终,也是责任与担当。学生集体与老师互相鞠躬、告别,这是一个美好的教育场景,简单的仪式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让人体会到了责任、坚守与尊重。
同样美好的是另外一个教育场景:长江师范学院的一场演讲中,会场却突然停电,陷入一片漆黑。有学生机智地将手机上的闪光灯开关打开,沉寂了一会儿的黑暗很快被一个、两个、三个……更多的闪光灯灯光淹没,会场被“铺”成了一片“星海”。用手机闪光灯照亮舞台,既是对演讲者的尊重,也是对知识的渴望。这种求知的精神和态度所营造出来的场景,闪光灯“铺”成的“星海”,本身更加动人。
教育是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由不同的场景所承载。回首往事,我们可能会忘记具体的知识,但是美好的教育场景,如与师友围坐一端、促膝而谈,争得面红耳赤的场景,却会深深打动我们,让我们受益终身。就像我们容易忘记孔子与弟子们谈志的具体内容,但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呈现出来的其乐融融的画面之美,却叫人挥之不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教人成为高官,还是成为富豪?抑或超越他人,成为人上人?成功的定义千万种,把成功当作唯一目的,只会让人误入歧途。教育应该让人在一个个过程中,在丰富的场景中触碰人的心灵,让人遇见美好,与美好的人性、人格相遇,让每个人都成为最美好的那个自己。
美好不会存在于从一个培训班奔赴另一个培训班的途中,也不会出现在冷冰冰的管理之中,更不会诞生于急于求成的功利化目标之下。让孩子在教育中遇见美好,教育者首先要努力让我们的教育变得美好,更加重视教育的育人功能,多营造温馨的教育育人场景;更加重视教育的过程,把实现人的幸福成长作为目标。如此,其他目标也能自然而然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