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从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连续实施了两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近日,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从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连续实施了两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10年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共培训人数40多万人,专业课教师普遍参加了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实现了教师每五年轮训一次的目标,有效提升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等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国家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三期工程,但实施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与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家下达项目资金,地方组织实施。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采用的是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方式。近些年,各地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同时按照“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适应产业转型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重点不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就不同。职业院校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采取国家指导、地方实施的方式,旨在把国家的宏观指导与地方的实际需求、国家的项目资金和地方的改革发展、国家的引领示范与地方的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地方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进一步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二是分层分类培训,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几乎每人都参加了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以往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突出统一性和综合性,旨在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十三五”期间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突出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专业教师实行分层培训,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和承担不同的类型课程,实行分类培训,旨在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实行大批量定制培训,弥补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短板,有针对性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的急切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是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机构专业化。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教师专业化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他塑向自塑转变,教师培训也必须由政府主导向教师主导转变,从集中统一培训向分散个性化培训转变。为此,培训工作需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培训机构由多样化培训走向专业化培训,由服务各类教师走向服务某类群体教师;培训项目由政府统一设计走向培训机构根据培训需求和自身特色设计,由综合培训走向适应教师个性化发展的单项培训;培训形式由单一的基地培训走向基地培训、企业实践、合作研修、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坊培训等多种形式。

  四是项目类型多样化,服务功能全面化。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时代,职业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实行“知识+技能测试”的分类招生,中高职院校开展有效衔接,全方位提升职业院校管理水平,全面推进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等。为了适应这些新变化,新一轮教师培训突出服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设计了满足中高职衔接的项目,鼓励高职院校和应用型高校牵头,建立名师工作坊,共同研讨中高职衔接问题,推动中高职有效衔接;建立教师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实现技术技能传承创新,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机制,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

  五是重视薄弱地区的支持,突出精准扶贫。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我国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总体看,近些年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加快,但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而这些地区又事关我国2020年精准扶贫、全部脱贫的目标能否实现。为此,“十三五”期间,各地在项目和经费的安排上需要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倾斜;通过影子项目等支持西部地区、薄弱职业院校的教师和校长到发达地区的优质学校进行跟岗锻炼,实行精准培训、精准帮扶、精准支援,提高薄弱地区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

  六是线上线下相结合,构建“ ”的作用,创新培训手段和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脱产培训和在岗指导相结合、校外培训与校内实践相结合、培训学习与巩固提高相结合,重视培训后的转化应用,充分提高培训效果。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院)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