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有超过6亿的农村常住人口,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近年来,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农村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有超过6亿的农村常住人口,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近年来,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农村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教育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这种薄弱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农村教育的师资、办学条件等资源的紧缺,办学理念、教育方法的落后,教育质量相对的低层次,等等。尤其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农村教育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0年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前面30年、后面的35年和最近的5年三个阶段。
前30年,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我们强调的是政治力量的驱动,往往把农村教育定位成为农村服务的教育,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手段,紧紧围绕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为农村服务等中心内容。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的发展更多依靠经济驱动。这一时期农村教育的定位立足于商业化、物质化的时代,逐步转向向城市学习,向城市输送更多更好的毕业生成为大多数农村学校的育人追求。所以,这个时期的农村教育,恰恰是一个面向城市的教育,农村教育的好与坏是按照城市教育的标准来评价的,农村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并不是为了留在农村。可以说,这时的农村教育是脱农离农的——尽管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恰恰也是农村教育最迷失自我的时期。
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期间,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教育面对的学生发生了变化,他们并不仅仅都生活在农村,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很多人甚至出现了逆城镇化的倾向——从城市流向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此时,农村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农村,农村学校培养的人才定位也不再是仅仅为第一产业服务,它还要为工业和服务业服务。同时,在教育内容和手段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化手段、 并不是仅仅适用于城市学校,甚至可以说,越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学校越应该关注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以真正实现更加公平和更有质量的教育。在这个时期,农村教育不仅仅面向农村,也不仅仅使培养的人才都脱离农村走向城市,而是强调为未来服务——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我们要培养的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的新时期人才。
在刚刚迈入的新时代,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未来农村教育的发展。新的时代对农村教育及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是更公平。新时期强调教育的均衡发展,集中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中的共享思想。在国家层面,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关注教育的精准扶贫;在学校层面,要关注所在学校每一个人的发展,无论这个人是学习暂时有困难,或是家庭生活某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二是更有质量。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日益强烈,上好学的要求更加明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实就是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办更有质量的教育。在新时代对教育质量也应有新的理解,应该全面认识教育质量,用多元视角和多样标准以及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也不仅仅就是考试的质量,而考试的质量也不仅仅就体现在考试的分数上。
三是更现代化。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硬件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上,更体现于思想理念以及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逐步确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充分体现更加现代化的管理。
四是更有特色。农村教育应发挥在乡土文化、乡土文明教育中的优势,加强生态文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教育。农村教育在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学手段甚至教学语言上,都有着独特的特点。许多用草根式的语言对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乡土表述,恰恰体现了对于教育更有深度、更加形象和更具特色的思考。
五是更自信。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农村教育要发挥自身天然的优势,创造出更加适合的教育智慧。时代呼唤教育家办学,期待着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如果问工作在城市里的校长和来自农村的校长相比,谁离教育家更近的话,那么,来自农村的校长恰恰是离教育家最近的人。因为,长期扎根农村、默默辛勤耕耘、积极开拓进取的农村校长,才更有可能成为当代中国的教育家。
农村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农村发展的希望,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整体实现。农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校长应勇担重任,完成农村教育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作者代蕊华系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