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是教育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参与健康中国建设和全民健身战略的自觉行动。近年来,教育系统认真、扎实地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切实满足了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在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是教育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参与健康中国建设和全民健身战略的自觉行动。近年来,教育系统认真、扎实地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切实满足了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在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全民健身和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更好地让每位国民都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学校体育作为这两项战略的奠基工作,任重道远。
推进全民健身和建设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首先要解决场地设施问题。公共体育场馆等场地设施是承载人民参与健身、追求健康的场所,所有公共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是实现全民健身和建设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非常重要的措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教育系统为实现全民健身和建设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理应要做并要做好的一件事。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学校体育场馆要向社会开放?我们的回答是,学校体育场馆是公共资源,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本身就是在服务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学校,社会上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在建设体育场馆的方案中都没有考虑向系统外开放的问题,而在建设学校体育场馆时,首先想到的是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的需求,并没有把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作为一个选项,当前,学校体育场馆要向社会开放,就需要进一步改造“补欠账”。
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来讲,如何将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最大作用,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不应只是停留在学校体育场馆是否开放上,其中也包括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向学校和广大青少年开放的问题。社会所有公共体育场馆将来都应建立一套共建、共管、共享的机制,不管是哪个部门建的、不管是建在什么地方的体育场馆设施,都应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作出应有的贡献。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对于推动整个全民健身计划向纵深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绝不能把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当作一项简单的工作来对待,而要通过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努力实现公共体育资源共享这一目标。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第一步是要在课余、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与此同时,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如何将其他社会公共体育资源为我所用,也是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应有之义。
当前,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还面临一些问题:
一是现在很多学校的体育场馆还不具备向公众开放的条件。在开放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盲目行动,那些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不能轻言开放。
二是解决好经费问题。经费问题是场馆开放的难题之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工作所需经费可以通过财政补贴、适当收费来解决。
三是安全保障问题。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后如何保证安全,受到意外伤害如何做好保障,是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面临的关键难题。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教育系统一家能做到的,必须由政府统筹推进,并形成制度。
一是经费保障制度。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政府统筹,明确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努力争取各地政府建立推进开放工作的经费保障制度。
二是安全保障制度。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办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安全保障制度。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要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出现问题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三是保险制度。要明确和建立保险制度,学生一旦遭受意外伤害,可以通过保险、第三方协调机制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
四是体育场馆规划与建设的共享制度。政府统筹,教育、体育、社会相关部门在建设体育场馆过程中,不管是学校体育场馆还是社区体育设施,都应有共享的理念,应逐步建立并完善社会公共体育场馆资源的共享制度。
2016年,教育部委托上海体育学院对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0多万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影响因素来看,按照100分来计算,学校体育取得的效果,可以达到70—80分。家庭体育,就是家长帮助和带领孩子去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只能达到30—50分。而社区体育即学生离开校园、回到家园、回到小区参与体育锻炼达到健身效果的情况,目前只能达到10—25分。由此可见,我国的社区体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相当落后,同时也说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重要性。
教育系统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是党和政府秉承为人民服务宗旨做的一件大好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全社会应当同心协力,把好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