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北大清华迎来游客参观高峰,校门外排队长达数百米,排队人群滞留下的饭盒、空水瓶、纸巾等垃圾遍地。
暑假期间,北大清华迎来游客参观高峰,校门外排队长达数百米,排队人群滞留下的饭盒、空水瓶、纸巾等垃圾遍地。同时,一些奇葩的蒙混入校方式也纷纷出现,如冒充大学生、伪造公章、钻进狭小的快递车厢里,“黄牛党”则做起了带人入校的“生意”,有人开车带人进校,每人要价百元。
作为国内顶尖高校,北大清华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参观者。欣赏校园风景、了解大学生活是高校游的主要目的,家长带孩子参观名校更有激发学习动力的初衷。
不过,多数游客参观高校还停留在到标志性建筑、景点前照相的“到此一游”层次,远远谈不上对高校的历史文化、大学生活的深度了解。而正是这种蜂拥而至的“到此一游”,不仅冲击校园正常秩序,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校园管理、维护成本,让学校不堪重负。尤其是一些游客在校园内随地吐痰、践踏草地、破坏设施等行为饱受诟病。高校学生“吐槽”游客的声音也时常在校内论坛出现,纷纷呼吁学校加强管理:“大学不是公园、游乐场!”
据报道,为了控制进入校园内参观的游客数量,维持校园秩序,清华大学采取了限制人数的措施,入校总人数一般是上午、下午各3000人。北京大学假期开放校园,虽然不限参观人数,但限制参观时间,一般入校时间是7时30分至11时30分,下午2时至5时。北大清华的这一做法,引发了一些批评声,批评者认为开放是大学精神之所在,高校又是财政供养的公共场所,应该向社会开放、共享资源。在此之前,校园景色优美的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也面临游客过多冲击校园秩序,而不得不采取登记、收费等方式限流的问题,并且也引发过类似的批评和质疑。
高校确实是财政供养的公共场所,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应该向社会共享包括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但是高校还承担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知识创造等功能,这才是大学最主要的功能。任何一种公共资源都无法保障绝对的平均分配,高校公共资源的分享首先应建立在满足本校师生需求的基础上,对民众的开放更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否则便是功能错位、本末倒置。
有人认为国外名校是开放的,我国大部分高校却有围墙,限流更不应该。但殊不知,剑桥等欧美名校虽然没有围墙,但是它们的核心区域并不是完全开放的。以剑桥大学为例,几十个学院散落在剑桥城中,与城市融为一体,整座城市就像一个大学村,游客可在城中自由参观,但各个学院却不是完全开放的。国王学院、三一学院是剑桥大学最著名的两个学院,就都采取了收费和限时开放的方式,国王学院向每位游客收取7.5英镑门票,三一学院的成人票是2英镑、儿童票为1英镑,参观完剑桥大学的几十个学院可能需要花费上百英镑。
高校适当的限流措施是正当且必要的。只不过,在限流之外,高校不能无视游客的热情与校园有限的承载能力,服务社会、满足公众利益与保障教学、科研秩序之间的矛盾。高校管理者可以选择的措施有很多种,尤其是在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如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区分教学区和校园游览区、教学日和节假日;对游客进行分类,区分商业性旅游团和自发参观者;实行总量控制和时段控制,使游客数量保持在校园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提供网上预约渠道,提前分流以化解大面积排队所造成的拥挤和混乱……
由是观之,高校开放与否并不是一道是与非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开放的主观题。用智慧、科学的方式协调好保障教学、科研秩序与共享资源、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既是对高校管理水平、管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高校为社会各界提供复杂问题解决方案,发挥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验田”作用的要求。
当然,游客也必须提高自律意识,维护好校园环境和设施,维护好教学、科研秩序,只有建立在游客素质提高和合作的基础上,高校的开放才能实现共赢。而对于高校游中出现的种种乱象,比如做带人入校生意的“黄牛党”,监管部门更是不能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