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始全面实施以来,“国培计划”对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国培计划”的全面铺开,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渐突出,亟待完善。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主要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从2010年始全面实施以来,“国培计划”对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国培计划”的全面铺开,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渐突出,亟待完善。

  缺乏充分调研,培训方案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根据现行“国培计划”招标程序,评审是关键,调研工作耗时、耗力,一些培训单位把工作重点放到如何投评委所好上,对调研工作不够重视。一些培训机构在确定培训方案前,只是简单地召开几个座谈会或者做做问卷,部分收集上来的意见多以“众口难调”为由束之高阁;有的培训机构甚至不做调研,闭门造车,杜撰调研报告或抄袭模仿其他单位以往的设计。

  缺乏既懂理论又懂实际的授课教师,讲授内容脱离工作实际。对于授课专家,教育部明确要求“遴选熟悉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团队。”“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不低于50%,省域外高水平专家和优秀教师占1/3以上。”各培训单位对成员的构成以及比例的规定一般能遵守,但请的高校专家,虽然在“高水平”这一点没多大问题,但是否熟悉中小学教学实践,却存在很大问题。至于遴选的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他们熟悉中小学课堂,教学经验丰富,但这些教师大部分来自大中城市学校,他们的教学经验如何移植到农村学校中落差较大。

  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培训方法比较单一。参加“国培计划”的学员,都是已参加工作多年的教师,在培训学习中,他们所关注的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还包括帮助他们掌握这些内容的方法、手段。培训单位在制订培训方案的时候,往往列举一些听起来很时髦的培训方法,如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导师制等,但在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还是以专家讲授作为主要的培训形式。

  缺乏教学培训的针对性,影响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很多优秀教师在参加“国培计划”之前已参加过各级各类培训,“国培计划”培训与原有培训存在不少重复雷同的内容、形式,未能充分体现国培的层次性、针对性,参训教师缺少新鲜感。尽管大部分国培学员抱着积极学习的态度参加培训,但也有一部分教师把国培当成福利,把学习当成休闲旅游或者结交朋友、扩大社交圈子的机会。有些国培单位对培训管理比较粗糙,一些参训教师放松了自我要求,缺课情况高于基层培训。

  为增强国培计划的有效性,实现更大的培训效果,特此建议:

  开展充分前期调研工作,按需施训制订培训计划。培训承担单位要加强调研工作,把解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着力点,制订培训计划。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培训内容应从专业知识的传授转到专业素养的提高上来,不仅要传授新理念、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新方法、新技能。教育部门要把是否有针对项目的深入调研作为项目评审的前置条件,力促教育培训更接地气。

  注意区域的差异性,增强针对性。“国培计划”的出发点是通过国家出资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在注意全国一盘棋的同时,要重视教师的区域和类别差异。只有开展分类分区域的培训,才能更好地凸显培训的针对性,才能让受训教师在回到本单位后,引领本区域同一类型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积极探索导师制,为优秀学员配备高校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作为理论导师或者实践导师(“双导师”),提高学员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运用多种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工作质量。“国培计划”属于高层次的成人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更多地发挥受训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指导自己的能动作用,多采用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自主学习、行动学习法、案例教学法、双向互动式教学方式等,少用单纯的灌输式教学。培训单位不仅要提供和创造有利于学员间互动、教师与学员之间互动的条件和环境,而且要让担任教学任务的专家熟悉研究培训对象,研究培训形式,改变多年的职业习惯,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把培训方法改革作为教学的最基础性工作,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精心挑选参训教师,发挥培训的最大效用。“国培计划”培养的是种子教师,是把他们作为新思想、新方法的传播者、学校教改的示范者、改革者来培养的。因此,对于这批教师的选拔,要跳出论资排辈的窠臼,除了经验丰富、功成名就的年长的骨干教师外,应重点选拔思想开放、富有激情、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参加。要加强培训的教学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调动参训教师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上级单位要加强对国培单位的检查监督,高度关注培训质量和效果,并将之与培训单位的先进评选条件和项目申报立项数量挂钩。

  (作者赵光育系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协副主席)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