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天我们要讲中国精神?我们要了解我们传承了什么,了解传统文化、古典文化,会令人博通……”

  “为什么今天我们要讲中国精神?我们要了解我们传承了什么,了解传统文化、古典文化,会令人博通……”5月25日上午9点半,广西大学10A教学楼203教室,记者跟随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吴潜涛,走进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杨兴凤主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上课铃声响起,面带微笑的杨兴凤以特有的亲和力对什么是中国精神娓娓道来。

  “中国精神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我们国家在家国一体的大思想背景下,注重有国才有家的大局意识,中华文化注重文明。那么,西方文化注重什么呢?”杨兴凤抛出了东西方精神的区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中国人在生活或思考中,会有一种家国一体的生活观,也就是我们常用的表述“有国才有家”“国破家亡”以及“覆巢无完卵”,这一点与西方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西方“国”和“家”则分别代表公和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课堂上,杨兴凤引用了古人名言警句,从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到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保持怎样的待人坐标、怎样的涵养以及生活观、价值观,从国到家、从大到小,点面结合,整节课很好地诠释了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传承中国精神。

  时间流逝,40分钟的课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

  “老师通过东西方文化对比来告诉我们中国精神,古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节课丰富了我的精神内涵。”新闻传播学院播音161班学生左哲成说。

  “老师古文运用得很流利,思政课上既联系历史,又联系当代,通过这节课能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让我对‘善’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公共事业管理161班学生李紫晴说。

  “我觉得思政课更应该关注青年学生的所思所想,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感情,只不过以往的关注方式不一样,找不到切入点,换一种表达方式他们就能对思政课感兴趣了。同时,我认为思政课老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对时事政策的敏感度都很重要,学生们能感受到老师的涵养,能感受到老师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所付出的努力,学生心中都有一把标尺。”杨兴凤说。

  专家点评

  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潜涛:

  “中国精神”是一节特别难讲的课。杨兴凤老师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拉开大幕,对为什么要弘扬中国精神进行了很好的铺垫。中国人注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课上把传统精神的基本含义进行了很好的解释。

  思政课就是要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杨老师的课堂上没有花架子,在理论上发力,讲透了理论。课堂上还引经据典,通过把握教材的内在逻辑,以教材为遵循进行了很好的转换,并将新知识、新理念、新思想容纳进思政课堂。

  思政课教师应注重做好课堂的顶层设计,设定课程的高峰,讲课过程中注重问题意识的引导。同时,注重与学生的直接互动,懂得把握学生心态,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