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社会中,人们能够在不同阶层中垂直流动,任何一个阶层中的成员都并非注定要继承父辈的身份终其一生,然后把这种身份世世代代地遗传给子孙后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流动性是社会活力的源泉,也是公平效率的保证。

  作为一个单独的新闻事件,英国的文法学校之争备受关注。从问题视角看,其背后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和促进社会流动性的争论更值得思考。

  在开放社会中,人们能够在不同阶层中垂直流动,任何一个阶层中的成员都并非注定要继承父辈的身份终其一生,然后把这种身份世世代代地遗传给子孙后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流动性是社会活力的源泉,也是公平效率的保证。

  然而,社会的流动性并非持久不变,尤其是随着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社会流动性容易降低,社会结构非常容易固化。英国前首相梅杰都不得不承认,英国社会仍被私立学校培养的精英阶层以及富裕的中产阶级主导,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教育资源分配的高度不均衡,将会造成阶层的固化和贫困的代际传递,仅凭个人努力实现“翻盘”难上加难。

  阶级流动性的重要性无须赘言,社会流动性及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国家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而社会分配的不平等、阶层固化则使得社会活力逐渐降低,适度的社会流动性保证动态的公平,才能激发老百姓的积极性,实现长期经济增长,从而减少不平等,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相互促进。

  在经济学中,衡量社会流动性的指标是两代人的相关系数,包括收入的相关系数、社会地位的相关系数、教育水平的相关系数等。而在现代社会,受教育水平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流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说,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

  综观世界各国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可以发现两条发展脉络,一是拓展教育公平的“广度”,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直至实现全纳教育,将教育普及到各种边缘群体;二是拓展教育公平的“深度”,由单纯的机会公平向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转化,关注点从受教育机会转向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是世界范围教育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这就涉及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在内广泛的教育改革。

  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区域的概念。要优化顶层设计,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要坚持以提标、提质促公平,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加快改造薄弱学校,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要用一个四通八达的教育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陶行知曾在文章《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一文中这样写道。然而,实现社会的四通八达却没有近途。在我国这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推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难度可想而知。改革考验着教育者的意志,磨砺着执行者的韧劲。唯有整体之思、攻坚之策、关键之举,才能形成促进教育公平的合力。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