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及其他学科教育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融合一起,其他学科教学融合起来。”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因此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来认识新课程,过去书本是世界,现在世界是书本,过去是读死书,现在是活读书。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及其他学科教育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融合一起,其他学科教学融合起来。”“融合”是学科教学的一场深人改革。这场改革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方式与方法,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手段很难甚至无法提出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推进教育教学深层次改革的目标。我认为,生物新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应做到“五性”。

  必要性。信息技术是生物新课程必不可少的,但应当是被负责地使用,使它为生物的教与学服务。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代替传统的教学工具,而是应当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做过去不能做或不容易做的工作,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资源,构建交互式、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平衡性。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学习更多更深的生物知识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理解和应用生物知识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它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生物教学活动,如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基本知识原理的熟练应用等。因此应当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纸笔运算、实验操作、制表作图等之间达到一种衡。

  实践性。信息技术为生物教学提供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拓展了师生实践活动的空间,它使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而不仅仅是依赖语言来理解知识,从而产生了更多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产生生物问题、促进生物思考、加强生物应用的“催化剂”。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应当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而获得对生物知识的深刻理解,体验教学思想方法的真谛,领悟生物学的本质,使“学习方式的改变”落到实处。

  实用性。信息技术为教学环境提供了一种可直接操作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原理等是"可视的",并且可以被具体操作。但是,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常常因为技术本身的原因而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应当做到简单、方便、实用,在技术的设计、实现和操作上减少困难。

  广泛性。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主要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生物学学习,促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主动、有效地学习。应当使所有学生都在自己的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以及互联网等,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作用而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湖南汨罗一中 郭仲林)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