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的“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新目标。
近年来,浙江长兴县实验小学创新了“i·e”德育课程,内容包括“有趣的”“享受的”“有创造力的”等等,就是要鼓励孩子们关注跨界思维,用互联网思维去学习。
上图为9月1日开学时,学校为新生举办亲子入泮仪式,孩子们正拜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下图为孩子人手一册《悦读存折》,用虚拟的“悦读银行”激励孩子们争做阅读“富翁”,积累阅读财富,储蓄书香童年。 范新萍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农村教育发展重要讲话,多次强调要“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如何促进农村教育均衡与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当下国内外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
当今世界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的“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新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农村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截至2015年我国文盲率已从1982年的34.5%减少至3.64%,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8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0%,九年义务教育入学巩固率达到93.0%,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速度被国际社会称为“世界奇观”。
从2010年开始,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社会希望中国能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提供援助,分享中国农村教育近40年发展成就,输出中国经验,为实现“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的世界教育发展新目标贡献中国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落地在中国,这是世界对中国农村发展道路、农村教育发展模式的认同。
4月25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年度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注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抢占国际制高点,增加国际话语权。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贯彻国家关于农村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落实,近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下称“农教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教育与农村发展论坛——信息技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论坛旨在基于国际视角,梳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分享县域典型案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通过高层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如何推动农村教育公平、有质量地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信息技术促进偏远地区贫困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助推精准扶贫,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从《青岛宣言》到“教育2030行动框架”,再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都在强调,要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农教中心主任黄荣怀从国际农村教育视角出发,梳理了过去40年我国农村教育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效,指出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经历了“ 建设为例,提出了贫困县域信息化建设推进模式,他建议,“要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和试点先行,将教育信息化投入重心从建设转移到应用和服务,注重发挥聚合效应,坚持低成本、低门槛、高效用的原则,既要持续增加投入,又要用好现有投入,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农村教育精准扶贫。”
华中师范大学王继新教授提出,通过信息技术,缩短区域、城乡数字教育资源鸿沟,以同步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形式为农村教学点提供远程直播、在线课程资源和服务,如自己探索的“咸安双轨数字学校”模式颇具示范性,使得该区农村教学点课程开足开齐率达100%,质量达标率在98%以上,解决了农村大部分教学点学科课程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媒介。当信息技术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设计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实现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学业比肩。此外,中国农业大学刘永功教授从农村教育包容性视角提出,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教育包容性、公平性是尊重性别平等、民族平等和确保残疾儿童接受平等教育的必经之路。
贵州省福泉市蒋局长提到“干部数字管理学校”,即采用数字化配合去行政化的校长管理模式,同时管理多个学校,通过信息化重塑学校业务管理流程,提高课堂教学和学校治理的水平和效率。
周洪宇教授还提出,“要健全协同推进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建立一个中央、省、地市、县、学校良性衔接的协同推进机制,以及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加强中西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农村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建设,促进边远地区、薄弱学校的均衡发展”。
(中国教育报记者 黄蔚 通讯员 赵玉池 王永忠 霍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