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建议北京的高等教育机构尽快采用远程开放教育的手段,此举不仅能缓解首都人口压力,还可以扩大学习者和培训者的规模,提升教学和培训的质量。

  8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署名文章《奋力开创首都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在文章中,蔡奇指出:“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尖锐,已经影响了首都功能的发挥,影响了服务保障能力的提升,我们再不‘舍’,就很难有‘得’,甚至还会有‘失’。我们要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通过疏解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升首都功能。”

  目前,北京高等教育机构众多,从祖国各地来北京求学的学子和参加培训的在职人员数量非常庞大,这本来是北京的财富。然而,在“人口资源矛盾突出尖锐”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舍”,才能更好地将首都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笔者并不是建议将北京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搬离,也不是建议这些高等教育机构缩小学生规模和培训规模,而是建议北京的高等教育机构尽快采用远程开放教育的手段,此举不仅能缓解首都人口压力,还可以扩大学习者和培训者的规模,提升教学和培训的质量。

  现在互联网上已经有了丰富的学习与培训资源,也有了大量的互联网学习者。国际上对远程学习的大量实证研究显示,只要方法得当,远程学习的学习效果并不比面对面学习的效果差。笔者在今年春季学期进行了一次教学实验,不要求学生一定来教室上课,但是通过微信、电子邮件等和学生保持紧密的反馈、交流与互动,最终结果显示教学效果并不差。可见,北京高等教育机构广泛采用远程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与培训,以此来疏解人口压力,是具有很好的可行性的。

  其实,目前北京的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开始尝试利用远程方式展开教学与培训了。比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就已经开展了远程培训。这样可以一方面减少北京瞬时人口的规模,另外一方面将清华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国进行辐射。

  而北京市的高等教育机构如果要大面积推广远程教育与培训,需要尽快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基础建设与制度建设: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远程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比如,提升服务器的服务能力,提高网络访问速度,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培训教师和教学支持人员。这样可以降低远程教育的生均成本,提高远程教育的效率,使得远程教育大规模地畅通开展,从而有利于学习者形成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习惯,最终使得远程教育超越面对面学习成为学习者的更优选择。

  其次,无论是教学还是培训,对于面授和远程教育要进行统一管理。比如,无论是入学门槛还是毕业条件,都要一视同仁;无论是结业证、毕业证还是学位证,都得是一式一样。只有统一管理,才能消除远程教育和培训的效果差异,扭转社会上对远程教育和培训的负面印象,才能吸引更多的学习者选择远程的方式进行学习与培训。

  最后,要尽快形成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与互认机制。远程学习内含着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分离,这给学习者带来时空灵活性、低廉学习成本(比如减少了交通费、住宿费等)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课程完成率低于传统面授学习完成率的缺陷。一个应对手段,就是让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能够积累、转换与互认。这样远程学习者不会因为某一门或者某几门课程未完成而影响到其他已经完成的课程,从而促使远程学习者坚持学习下去,最终通过学习成果的转换与互认获得培训证书、学历与学位等。

  上述三个方面的建设,难度是依次递进的。也就是说加强远程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最容易实现,其次对面授和远程教育的统一管理则需要做更多的协调才能实现,而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与互认机制可能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推动才有可能实现。但如果北京市的高等教育机构真的能够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建设,首都的远程教育与培训就能全面展开,对人口的疏解就会水到渠成了。

  如果北京的远程教育与培训能够全面展开,不仅能够实现人口压力的疏解,还能给北京甚至全国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首先,促进北京的国际化。因为远程教育与培训能够较为方便地吸引世界各地的学习者甚至教师,所以随着北京远程教育与培训向全球的发展,北京国际化的程度必然也会提升,还能为“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其次,带动全国的移动学习。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普及化程度让世界惊艳。如果北京作为首善之区,能够带动全国的移动学习,那么我们国家的移动学习也必将如同移动支付一样走向世界之巅。移动学习的普及会比移动支付的普及对中国的影响更大,因为移动学习的普及会带来人力资本的迅速增长,而人力资本的增长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发展与创新。

  总之,远程教育是一个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有效抓手。如果能够在北京全面推广远程教育与培训,那么不但人口压力疏解水到渠成,还能促进北京的国际化、促进全国移动学习的普及化。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