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把双刃剑,关键是要培养良好的用网习惯,做到“科学用网”,让青少年既能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来学习、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又尽可能不受网络上不良因素的影响,避免不当用网危害身心健康。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持续升高,网络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这一变革也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网络技术使教师和学生可以更方便地分享与获取教学资源,促进学习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处在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仍有所欠缺的年龄阶段,容易出现网络使用不当、过度用网等行为,受到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使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网络应用,易沉迷上瘾。过度用网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网络是把双刃剑,关键是要培养良好的用网习惯,做到“科学用网”,让青少年既能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来学习、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又尽可能不受网络上不良因素的影响,避免不当用网危害身心健康。因此,研究网络学习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给出科学用网的应用指导建议,是十分有意义的。这将使网络学习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成长,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这里,网络学习环境主要包括3个方面:构成网络学习环境的物理条件、硬件基础设施,例如手机与网络配备、上网的条件与方式等;供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信息资源、教学平台及工具,例如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及使用情况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及学习资源、教学平台等之间在交互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例如学习互动、上网态度以及自控能力等。
为研究不同网络学习环境对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我们综合考虑了不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所属地域等因素,选择20所中小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覆盖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4个年龄段。同时,我们采用理论建模与问卷调查的方法,遴选家长和教师最关注的内容,确定学生身心健康的指标,包括视力、注意力、BMI(身体质量指数)、心理健康、问题行为五大类别。在此,我们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和心理学相结合的方法跟踪学生的各项生理和心理健康指标。
研究发现:1.视力、身体质量指数与网络学习环境的三个方面均存在相关性,其中跟手机与网络配备、上网方式与方法和学生自控能力存在显著性相关,学生手机与网络的配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视力和身体质量指数,但不良的上网方式与方法和较差的自控能力是导致近视和偏胖、肥胖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用眼距离太近、上网时间控制不合理和上网习惯不良等问题;2.注意力与网络学习环境不存在相关性,这说明网络学习环境不会对学生的注意力水平造成影响;3.心理健康、问题行为与网络学习环境的三个方面均存在相关性,其中手机与网络配备、上网方式与方法跟心理健康、问题行为各维度的相关性较高,较好的网络学习条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问题行为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不良的上网习惯,如睡前玩手机、在黑暗环境中上网会导致学生孤独、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以及冲动、过敏等问题行为的出现。
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用信息技术和心理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干预。干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用眼距离与上网时间干预的心理课堂教育,能有效缓解学生视力下降,视力干预效果显著;通过心理教育课指导学生劳逸结合和提高自控能力,有效控制了偏胖群体,干预效果显著;采用心理教育课堂和团体游戏形式提高学生的上网学习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总体上改善与提升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教师和家长的配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行为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干预方法,使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通过上述,最终从网络学习环境的3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应用指导建议,包括:完善网络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网络学习硬件基础设施;推进网络学习资源库建设,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加快编制教育资源,提高学科覆盖率;加强学校网络资源库的宣传与使用培训;正确认识网络学习环境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教师和家长既不能一味地制止,也不能放任不管,而应适时有度;加强对学生健康上网的教育辅导,加强对学生上网时间的管理、对上网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对网络学习技能的培训和自控能力的培养,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加强对学生上网的管理与监督,制定网络管理办法,加强对校外网吧的监管,净化网络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互动,包括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家长互动以及教师与家长互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自觉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
该研究为网络学习环境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便充分发挥网络学习优势,避免因用网不当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减轻部分家长、教师“网络与学习对立”的思想压力,让网络学习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网络学习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中小学整体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华中师范大学 陈靓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