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永远是技术,不变的永远是人文精神。教育不是工厂的加工设备,也不是商业物流的沟通,人的能力和情感体系不能通过技术、工具完全实现。

  变的永远是技术,不变的永远是人文精神。教育不是工厂的加工设备,也不是商业物流的沟通,人的能力和情感体系不能通过技术、工具完全实现。

  乔布斯之问

  “乔布斯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日前,在民进中央举行的智慧教育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发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引发大家思考。

  朱永新介绍,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邓肯曾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提出了“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变革效果?世界上所有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之巨,是所有其他行业不能匹敌的,但是为什么没有生产和流通那样的效率,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邓肯认为,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7年要制定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进而支撑国家现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

  “各地普遍认识到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改造教育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构建信息社会的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实现在规模化教育前提下的个性化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对此,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列举了一串数字,近几年来,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87%,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0%,每100名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从8台增长到12台,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从60万个激增到6300多万个。

  除了公共教育服务技术应用范围提升,互联网教育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据了解,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整体营收规模达481.6亿元人民币,互联网教育市场维持着增长势头。

  但正如教育培训业领军人俞敏洪在某教育论坛上所表示,“互联网一定会推动教育繁荣和多样化,这毋庸置疑,但深层次来说,互联网还没有推动教育本质的变革,以及中国现状的改变。”

  “ 、互联网,对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巨大的,可能是颠覆式的,甚至会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但是教育的本质是亘古不变的,不管用什么手段,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关注生命的、关注心灵的、关注精神的,这是技术做不到的。”

  “人类教育变的永远是技术,不变的永远是人文精神。教育不是工厂的加工设备,也不是商业物流的沟通,人的能力和情感体系能否通过技术、工具完全实现?我想是不可能的。”张志勇说,在互联网时代,数字鸿沟很快就会消失,也就是说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差异、机会成本会越来越小,在获取资源的公平性上会越来越大,但是最大的鸿沟是积极性鸿沟,每个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差距,恐怕靠技术很难解决。

  张志勇表示,在信息化时代,教育面临三大挑战———学习的碎片化,学习者的专注度下降以及在海量的信息知识学习面前,学习能力和批评性思维下降。“这三个挑战恰恰是技术本身代替不了的,它需要教师的高度的专业和情感投入、智慧投入去解决。”

  “教育最根本的是解决人的幸福的问题,在教育的变与不变中,只有把握了‘变’的方向,‘变’才有意义有价值。”朱永新说。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