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何谓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从概念维度看,它既是一个本土概念,又是一个类型+层次的复合概念;从层次维度看,它是本科,但不是学术性本科;从类型维度看,它是高职本科教育,而不是普通本科教育。高职本科,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如何探索发展?笔者认为,以下三个原则是引领我国高职本科合理定位、办出特色的根本遵循。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何谓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从概念维度看,它既是一个本土概念,又是一个类型+层次的复合概念;从层次维度看,它是本科,但不是学术性本科;从类型维度看,它是高职本科教育,而不是普通本科教育。高职本科,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如何探索发展?笔者认为,以下三个原则是引领我国高职本科合理定位、办出特色的根本遵循。

  遵循类型发展原则

  教育类型决定高职本科发展定位,毫不动摇地坚持走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发展道路,这就是我国高职本科的发展定位。

  德国高等教育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类型结构清晰有序,人才培养依学校类型定位。德国大学的类型结构比较简单,就是学术性大学和应用性大学(应用性大学包括新建的综合性大学、工业大学、应用科技大学)两个类型。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家潘懋元教授认为,中国高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包括一部分211工程大学、一般部委属大学、地方高校、民办本科、独立学院)、职业技术型高校,高职本科属于职业技术型高校。

  教育类型的划分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型人才(技术师),培养目标指向技术属性,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发展于一体。衡量培养目标达成的价值逻辑是高职本科的课程内涵,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立地”课程体系,其核心要义是突出知识、技术的应用,而不是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顶天”课程结构。如果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没有区别,那就失去了类型特征的价值取向,意味着普通本科可以替代高职本科,高职本科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发展的必要。

  因此,在高职本科发展道路上,要一以贯之地遵循类型发展的原则,理性把握类型的本质特征,深入研究高职本科的办学规律,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只有这样,高职本科才能办出自己的类型特色,形成自己的类型文化,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遵循校企合作育人原则

  校企合作育人是由类型所决定的,是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也是高职本科发展的本色之所在。

  校企合作育人的基础是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互通与共享,在此基础之上,着力培育“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校企合作发展共同体,宗旨是合作育人。

  校企合作育人离不开跨界文化的引领,因此,构建具有跨界文化元素的育人模式,对高职本科来说显得格外重要。要以跨界文化元素为核心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教学课程,合作建立育人基地,把职业素养、职业态度、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为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注入企业文化元素。校企还要合作研发,为合作育人服务。通过建立具有跨界文化基因的教学团队和技术研发团队,聚集不同学科的教授和研发力量,形成合作育人的教学资源优势和技术研发优势,出精品成果,促教学质量提升,育企业需要之才,解企业发展之困。

  遵循存量与增量协调发展原则

  类型决定高职本科发展路径选择。存量资源(指地方本科高校)与增量资源(指高职专科升为高职本科)如何协调发展,实质上是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发展问题,是高职本科发展路径选择的效益认同问题。

  存量资源要转型增效,转型投入效益(人力、财力、物力)要最大化,转型产出效益(主要指学生)要最优化,要体现高职本科人才类型的特质。

  增量资源要开发提质,使生产的“产品”符合高职本科的类型要求,达到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投入与产出要满足最大化原理。

  高职本科发展路径的效益最大化如何体现?一是政府决策部门,要充分考虑学校存量资源与增量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协调发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培养更多合格的技术型人才;二是高职本科办学,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与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让学生以适当的投资(指学生学费),学到做人的道理,学到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研发本领,学会解决企业一线技术问题的程序与方法,最终目的是实现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王明伦,系江苏理工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