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遭遇奇葩研究生”“某学校最极品老师大盘点”……在高校老师和学生的朋友圈里,这样的内容总会屡屡刷屏。日前有媒体报道,一边是老师吐槽学生,一边是学生吐槽老师,在社交网络的普及下,高校教师成为被网络评价“绑架”的一群人。

  “高校老师遭遇奇葩研究生”“某学校最极品老师大盘点”……在高校老师和学生的朋友圈里,这样的内容总会屡屡刷屏。日前有媒体报道,一边是老师吐槽学生,一边是学生吐槽老师,在社交网络的普及下,高校教师成为被网络评价“绑架”的一群人。

  在个人表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不可避免要承受“七嘴八舌”的网络评价。当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生代”,互联网深刻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不仅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更多“干货”,也要求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和互动性。“被网络评价绑架”的教师要读懂学生“七嘴八舌”背后的利益诉求,看到蕴藏其中的积极心态。

  急剧的社会变迁,让权利意识和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传统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仅在知识传授上具有身份优势,也在师生互动中扮演着某种意义上的家长角色。互联网的普及,让知识和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元,让教育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包容。在身份社会逐渐向专业社会过渡的当下,高校教师的社会评价,越来越多地取决于自身的角色扮演。即使“一切都是为了你好”,高校教师也可能会遭遇学生的排斥、不满意。

  网络评价作为一种利益诉求,既有积极、正当的一面,也有消极、偏差甚至偏激的一面。不论是明目张胆地要分,还是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下降“懒得学”,抑或要求降低考勤、考核要求,如果高校教师一味妥协退让,难免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只有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高校教师才能更好地“实现价值、发挥作用,赢得尊重”。

  面对网络评价,高校教师既要融入“异质思维”,尊重和回应大学生正当的、合理的利益诉求,也要保持笃定的价值追求,不能为了迎合学生偏差、错乱的利益诉求就降低自己的教学标准和考核要求。说到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离不开高校教师的价值坚守。

  (作者杨朝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