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母校的热爱、对教师的尊重、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我们开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栏目,约请专家撰写学习体会文章,以期为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教育思想提供参考。
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母校的热爱、对教师的尊重、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我们开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栏目,约请专家撰写学习体会文章,以期为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教育思想提供参考。
——编者
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母校的热爱、对教师的尊重、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今后一个阶段我国教育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办好基础教育,总书记要求“必须把握好定位”。
首先,我国基础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这就是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普及率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可以说,普及已经不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加快由基础教育大国向基础教育强国跨越,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时代最强音。
其次,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新常态有三个突出标志: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就要求基础教育要更加重视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再其次,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物质基础日益雄厚,这就是国家拥有了更强大的财力来保障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首次达到4%,财政性教育投入对基础教育的支撑力度越来越强,各级党委政府完全有条件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是办好基础教育的根本指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始终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发展,就是千方百计地加快基础教育的普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一是改革,就是千方百计地实施素质教育,让人民群众接受更有内涵、更高质量的教育。
1987年,党的十三大要求教育战线“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以来,我国教育战线始终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总书记关于“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的科学论断,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坚持正确的方向意义重大。首先,继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是对3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道路的肯定,对坚守素质教育改革道路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更加坚定了基础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其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其次,素质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规律。这里的规律,包括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和规律、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知行合一的成长规律等。
“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是办好基础教育的思想武器
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这给我国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教育自信,为保障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段时间,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时期是人类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老子、孔子。这个时期,不仅奠定了中国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地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头,同时也涌现了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的伟大教育家。几千年来,从孔子、孟子到蔡元培、陶行知,都留下卓越的教育思想文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教育思想,以及重视家庭教育、劳动教育、知识传承的教育传统,穿越时代,历久弥新。
不能不承认,在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中,强调开放、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多,强调继承弘扬老祖宗留下来的教育遗产不够,甚至妄自菲薄,丧失了教育的文化自信。总书记“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的要求,既为办好我国基础教育提供了思想武器,更为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首先,要坚持继承创新,大力弘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其次,要坚持借鉴创新,以博大的胸怀放眼世界,让人类一切先进教育思想为我所用。再其次,要坚持融合创新,用中外优秀教育经验破解中国教育改革难题。最后,要坚持自主创新,集中国教育人的智慧,为人类教育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以教育公平促进公平正义”,是办好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始终坚持一条主线,就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普及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群众教育权益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一论断,充分阐明了基础教育承担的伟大使命,是基础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的价值追求。
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以教育公平促进公平正义方面,我国基础教育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在深入推进国家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财政均等化、资源配置标准化的同时,必须为以下五类儿童提供有差别化的、精准化的公共服务。一是为家庭贫困儿童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让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更有尊严;二是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建立更加完善的校内外儿童关爱体系;三是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让他们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公共教育;四是为特殊教育儿童提供更高水准的公共服务,建立集医疗、康复、教育和社会保障于一体的特殊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五是为中小学学习困难儿童提供额外的补偿性公共教育服务,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学业辅导。
能否坚持用教育公平促进公平正义,关乎基础教育能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必须承认,今天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还存在着违背教育公平正义的做法,比如用纳税人的钱打造少数豪华学校、用公办教育资源参与主办营利性民办教育等,必须停止。
“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是办好基础教育的支撑条件
总书记在母校发表的教师节讲话中,有两句话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强烈共鸣,这就是:“是老师培养了我们”“到这儿就没有首长了,是学生”。这体现了总书记对学校、对老师的敬畏,体现了总书记心中永远怀抱的对老师的那颗赤诚的感恩之心。
2014年9月9日,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要求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这次回到母校,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期盼,要求“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令全国广大教师深受鼓舞的是,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我们说,家庭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一点也不为过。可以说,“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是办好我国基础教育的支撑条件。
国家能不能下决心解决好教师的尊严、地位、待遇,让教师成为全社会令人羡慕的职业,是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是否真正重视教育的一把重要标尺。首先,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包括学历、学识和学养,让教师这个群体成为全社会的精英群体,值得全社会尊重。其次,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广大教师的待遇,切实做到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甚至高于公务员的平均水平。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曾明确提出,教育系统平均工资要居于社会行业中等偏上水平。1978年至2011年间,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比较发现,1995年之后,教育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居16个行业的第13位;2009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后,教师收入水平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排名有所上升,2010年在19个行业中居第10位,依然在中等偏下。提高广大教师的待遇,让教师这个群体成为全社会的高收入群体之一,教师这个职业才能做到让全社会羡慕。再其次,必须千方百计地维护广大教师的合法权益。现在,教师劳动时间过长,加班加点过多,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改善整个教师队伍的职业现状,让教师这个职业成为精神世界高尚、职业幸福指数高的职业,给这个职业以应有的劳动尊严。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是办好基础教育的根本保障
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以恢复高考、尊师重教为先声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支撑的。
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又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能否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是对党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新考验,更是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国民素质的新考验。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是办好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保障。在这里,总书记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改革要求:首先,加快教育宏观体制改革,包括“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其次,加快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包括“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再其次,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包括“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这些改革推进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将决定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水平,决定我国教育对国家改革发展的支撑水平。可以说,敢不敢、能不能“啃”下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硬骨头”,是考验各级党委政府的教育担当意识的试金石。
“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是办好基础教育的社会基础
教育从来不是教育自身的事情。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这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办好基础教育指明了方向。
办好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一个国家教育办得好不好,不仅取决于国民教育体系自身,更取决于国民教育体系赖以存在的整个社会系统。教育越发展,教育越发达,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越重要。能否形成全社会理解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是判断国家教育水准和教育品质的重要标尺。
办好我国基础教育,在动员各级政府教育力量的同时,必须动员社会教育的力量,唤醒全社会的教育意识。作为家长,请你不要忘记,当你对今天的教育怀有诸多抱怨时,你也是今天这种教育的参与者;作为社会成员,当你对今天的教育抱有诸多批评时,你也是今天这种教育环境的建构者;作为社会机构,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当你指责这种教育无法为你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时,你也是今天这种教育环境的一部分。
办好基础教育,社会各界必须敢于担当,积极履职。首先,全社会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为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其次,每个家庭必须发挥教育的正能量,要科学回答理想的教育是什么。都要为这种理想的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尊重、理解学校教育,支持、配合学校教育,并以良好的家风和学风给孩子以榜样引领。再其次,社会各届要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要认真思考能为基础教育做些什么,积极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和锻炼提高提供条件。
(作者张志勇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