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人,让“人”高高地站在课堂的中央。在教育生活中,“课比天大”。育人在课堂中,师生的生命成长在课堂中,课堂承载着师生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可能。

  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人,让“人”高高地站在课堂的中央。在教育生活中,“课比天大”。育人在课堂中,师生的生命成长在课堂中,课堂承载着师生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可能。

  按照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事物是“明暗层次”统一的观点,教学具有显性功用和隐形价值。如应试功能是教学的工具性价值,得到教学场域中师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同,而教学的隐性价值则体现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对学生进行价值的引领,常常被忽略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人,让“人”高高地站在课堂的中央。在教育生活中,“课比天大”,就是因为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交往的最主要场所,是学校办学理念传递和办学理想实现的主要阵地,关系到师生的成长。育人在课堂中,师生的生命成长在课堂中,课堂承载着师生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可能。

  但课堂的真实情况怎么样呢?通过观察老师的课堂,我发现以下问题:第一,大部分课堂中缺乏沟通,忽视主体,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第二,盲目拔高,忽视基础,教师口若悬河,学生云里雾里;第三,教学过度依赖技术而失去了“育”的特性。教师上课用的多媒体设计丰富多彩,令学生眼花缭乱,但剥夺了学生单独思考的时间。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三“满”,即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课堂看似生动了,但学生仍然没有一点学习的自由,看似行云流水的课堂,缺乏思想的含量和思维的深度。

  学生如果真正有效地投身到了学习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真实的课堂应该是高潮迭起、动态生成的。理想的课堂教无定法、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没有什么模式可以真正地容纳一群渴望知识、渴望成长中的孩子在课堂上的真实需要和变化。

  “理想的课堂”是一个理想中的教学方向,是课堂的理想。理想的课堂,既关注学生的考试,又要超越“考点”。理想的课堂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产生了多少新的问题,如海德格尔所说,从“有限的此在到无限的彼在”,这才是课堂的价值所在。对此,我们认为课堂应坚持一些基本原则:以学定教,限时讲授,尽可能减少讲授的时间,但不同内容、不同学科应有所区别,合作学习,充分展示;坚守三个服从,即教师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活动服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需要,教学方法服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坚持三个起点,即教学内容的起点,从中下层学生起步;教学设计的起点,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调控的起点,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课堂教学要充分展示,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存在,让学生将思维外显,为学生的相互学习创造机会。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达了解学生在想什么,评价学生学习的状况。这样的展示为教学进一步推进提供了依据,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方式。

  基于课堂教学真实状态提出的这些教学主张,旨在促进课堂教学实现“教与学”关系的根本调整。我们把教学深度变革的空间留给教师,让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去优化课堂教学。总的原则是学生有学习的自由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学生学习行为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

  回归教学本质,关键在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与学的关系这层“窗户纸”还没有被捅破,“临门一脚还没有真正踢出去”。这一脚该怎么踢?

  我们抓住了教学中的重点环节,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转换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以“学生如何如何”“学生怎样怎样”来表述教学目标,导引教学行为,开展教学评价。一是解决好一味追求容量和学生实际接收能力之间的矛盾;二是解决好教师讲但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三是解决好教师提问却不给学生思考空间的问题;四是重难点放在黄金时间段讲解,而不是在下课前匆忙解决;五是思考如何破解学生“听听懂,想想会,做做错”的问题。这些问题非常具体,但它们恰恰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不解决,课堂教学不会取得实质性变化。

  我从不认为教师讲得多就一定是主导,如果教师能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循善诱、步步为营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的注意力被聚焦在教学的核心问题上,这样的课堂能说学生没有学习吗?关键还在于教师给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回归教学本质,要让教学返朴归真,重在育人。去掉一切修饰的、虚假的形式,找到学生成长的关键点,找到教师发力的关键点,开辟出到达教学目标的最优路径。当前,现代教育技术非常发达, 等教学方式改变着教和学的方式,但我认为一切技术最终都是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评价课堂的关键还是要看学生学得怎样,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没有培养出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价值观有没有得到完善。课堂不能变成应试的训练场,教学中应该渗透情感和价值,要给学生的人生以方向的引领。

  在教学生活中,学生是一个有活力、有情感、渴望被承认的人,渴望成长与发展。再发达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教师的言传身教。有时教师的一个微笑、信任的眼神,轻轻拍拍学生肩膀这样一个温馨动作,远比多讲几节课有效得多。正如顾明远先生多次提到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育人在细微处,成长在活动中”。教师只有营造了一个平等的、愉悦的、民主的、开放的课堂环境,学生才敢大胆质疑,知识与生活才能实现深层的意义建构,课堂的活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回归教学的本质可能永远在路上,但我们一定要不停地追问:学生真正学习了吗,学生热爱学习吗,教学除了满足学生考试的需要关注到学生的精神成长了吗?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