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性发展并步入“十三五”之际,中国基础教育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质量时代”。尽管进入“新质量时代”的具体时间阶段在幅员辽阔、差异显著的中国有先有后,但是,当从“进入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遍及全国的时候,“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教育质量”必然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最根本、最集中、最迫切、最普遍的战略性和时代性任务。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性发展并步入“十三五”之际,中国基础教育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质量时代”。尽管进入“新质量时代”的具体时间阶段在幅员辽阔、差异显著的中国有先有后,但是,当从“进入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遍及全国的时候,“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教育质量”必然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最根本、最集中、最迫切、最普遍的战略性和时代性任务。

  近些年来,不少校长常常有围城之感:为什么政府教育投入巨大,学校办学条件改善速度很快,但老百姓的满意度并未见提高?其中突出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社会对教育需求发生的变化。

  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看到,尽管加大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力度仍然重要,但必须同时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尽管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仍然重要,但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全部价值追求;尽管教育资源的标准化配置和质量水平的标准化仍然是我们一些地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和多样化教育的新诉求。一句话,必须从关注外延为主走向关注内涵发展为主。这个阶段的变化可归纳为:要从依靠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来判断教育效益的阶段,走向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建设和教育人本价值的阶段。今天的教育,要真正作用于孩子的内心改变,让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平衡的人格与适应性,多元价值和宽容精神、自信、从容、有尊严的中国人”。

  “新质量时代”是有其必然性的。一是从温饱型的小康到全面小康社会,人们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从以财富来评判幸福,到幸福感的多元化。这种变化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国民对财富的占有总量和占有形态开始丰富——财富将不再是人们感到幸福的绝对要素。由此,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文化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提升等,一系列表征内心感受的软性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大了。基于这样的发展阶段,教育的内涵必须提升,才有可能对于人的幸福追求起到应有的作用。二是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很多教育决策,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总是要求教育出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者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教育的工具价值是对人性的工具化,如果工具价值优先于教育的终极价值,这将是对教育本原的颠覆。综观当今教育,“考得好就是好学校”“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在很多地方成为了普适价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漠然视之,对学生的道德培养缺少言传身教。虽然受过学校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学历高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灵魂与精神的成长却依然缺乏。

  我们可从基础教育发展阶段的历史分析中,去理解今天“质量时代”的内在要求。曾经,我们经历过知识为本的时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双基”时代的典型口号。让学生习得知识、提高技能,升入高一级学校,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目标。然而,实践已经使我们看到,这种以学科分数为导向的教育,滋生出了不少问题。比如,学生虽然记忆了学科知识,但当知识被碎片化、断点化而不成结构的时候,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学生的实际能力比较弱就成了必然结果。再比如,因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缺乏联系,所以,知识的真正价值在学生心目中难以确立,学习只能停留在“知识是什么”的概念性呈现与描述性意义上,很难深入到知识所蕴含着的文化精神,因而,知识的学习很难作用于学生价值观的建立。这些都同当今越来越强调知行合一、完美人格形成的全人教育国际趋势越来越不相适应。因此,迎接“新质量时代”,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擅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基于此,今天我们要确立正确的质量观,需要更关注和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教育部在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一定要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因此关注和聚焦核心素养就是要直面21世纪的挑战,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反思教育,如何在当下以及未来的社会环境下,让孩子“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共存,学会做人”,如何聚焦和强调在当今社会背景之下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如何更加关注学生的存在与发展,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更加重视人和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共生和相互滋养。

  聚焦核心素养的“新质量时代”价值观,追求的一定是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质量观,一定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的质量观,也是让学生与社会发展趋势更加相适应的质量观。我们倡导并践行这样富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特征的主流价值观,一定会在质量时代的转型发展中,让教育为促进人自身和谐发展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