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与社会上各式“游学”活动不同,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组织的青少年暑期游学活动以课程为核心,以项目为引领,以科学为特色,以人文为羽翼,以野外台站为依托,与科学家同行,其形式是“游”,目的是“学”,基础是“做”,精髓是“研”。

  “游学”,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实践活动”。

  与社会上各式“游学”活动不同,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组织的青少年暑期游学活动以课程为核心,以项目为引领,以科学为特色,以人文为羽翼,以野外台站为依托,与科学家同行,其形式是“游”,目的是“学”,基础是“做”,精髓是“研”。

  科学特色人文并重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在全国拥有12个分院,100多个研究所,23个大科学装置,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1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这些高端科研资源经过科普化后,成为最吸引青少年学生的优质研学目的地,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造就了暑期研学的科学特色。

  在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已经形成了30余条中小学生研学活动路线,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配以台站周边的文化古迹、人文景观,形成“科学特色、人文并重”的活动内容。如,在前往中科院秦岭珍稀野生动物研究基地的路上,会顺道参访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使同学们在游学中同时受到科学与人文的熏陶。

  项目导向课程先行

  为了保证研学效果,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的游学活动采用了“项目式”活动组织构架,给同学们创造一个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环境,培养同学们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由于到中科院各台站参加活动要求孩子们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和学校商议,根据每次活动的地点及学科特点,提前将相关知识转化为课程,并结合课内学科的知识点,利用“课后一小时”等校内时间派专家前去开展授课,以便使同学们进到台站后就可以迅速展开研究工作。目前,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形成了高能物理、力学、化学、天文、地质、水文、湿地、土壤、植物、昆虫、近海海洋生物、化石等数十门课程。

  专家参与注重实践

  为了让孩子们完整地体验标准化的科研流程,为今后的学习和深入探究打好基础,在活动的执行过程中,中科院研究院所及野外台站的一线科研工作者都成为同学们的“研学导师”。他们不仅要作科学前沿报告,扩展同学们的学科视野,还要带领同学们深入台站的取样地、实验室,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打方、取样、观察、称重、烘干、记录,引导孩子们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制作标本、检验检测样品、分析计算数据、验证理论假设、形成成果报告等。这样,在孩子们的心里悄悄地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强调成果激发思辨

  科学是严谨的,科学体验也锻炼孩子们的科学思维。譬如,同样的课题,由于受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这就要求同学们具备思辨的能力,不仅要分析查找原因,更要考虑是否需要调整研究预期目标。而调整研究预期目标就可能影响到是否能按时完成实验、得到成果,这都需要同学们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辨证思维。以“成果”这种目标结果为驱动,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孩子们形成周密思考、综合判断问题的能力,从而真实地模拟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因此,在游学时,不能只满足于“游”的过程,更要关注学生“研”的过程,和“学”的收获。而科学与教育相融合,使学生的“德”与“智”都得到培育,才是游学活动的价值所在。随着科学实践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的“科教融合”特色越来越鲜明,强调操作,注重感受,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内容设计越来越向中考、高考命题方向靠拢,小学突出兴趣,初中侧重宽广,高中强调综合,使同学们通过参加科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夯实学科知识点,增强知识点之间融会贯通的能力,为适应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的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陆建伟系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科学文化传播处副处长)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