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方案将学业水平考试“6选3”纳入录取依据,对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提出了新要求。高考改革方案指出,要“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高考命题将逐步转向以评价学以致用的能力为重点,也将引发学校考试、课程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高考改革方案将学业水平考试“6选3”纳入录取依据,对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提出了新要求。高考改革方案指出,要“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高考命题将逐步转向以评价学以致用的能力为重点,也将引发学校考试、课程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课程教学评价一致,重视学以致用能力的评价。 重视学以致用能力或者核心素养的评价,是国际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命题改革趋势,表现为:一是学用一致,强调所测试的内容必须是以评价学生在高校学习和工作中所需的关键能力为导向,不考偏题怪题,不鼓励肤浅、狭窄、短期的与真实学习无关的应试行为。二是教考一致,试题与课程教学之间有紧密和持续的联系,使所有的师生都能够通过日常富有挑战性、生动活泼的活动来全身心地投入对关键知识、技能和理解应用的学习。三是情境化,更多地选取现实生活问题,依托真实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基于某个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学科技能。四是理解和有效使用证据,例如在阅读考试中重视学生分析源文本(引文)的能力,在写作考试中评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具有恰当难度的源文本并形成对其有效的书面分析,在科学(理科)考试中重视考查学生实验探究和运用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五是开放性,更多地设置开放性问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改革趋势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研究和借鉴。

  有逻辑地设计分层选学课程的内容架构。 学校需要更多地思考课程框架背后的逻辑结构,以及如何在学生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框架之间建立实质性的联结,帮助学生为将来的专业发展方向或工作做好准备。学业水平考试“6选3”纳入高考成绩,将倒逼高中课程和教学组织方式变革,“走班制”将成为常态,在热闹的形式背后,“走好”的关键是建立起能够支撑不同能力结构和兴趣的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内容架构,围绕主干课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形成纵向拓展、横向关联的有逻辑的课程体系。

  开设综合研究课程,培养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证据思维。 素养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现出来的胜任力,是在复杂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出来的,高度分化的学习内容不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应适当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例如社会科学研究或综合文科、科学或综合理科等,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条件、形成假设、设计研究,收集和运用证据,得出结论以及反思和讨论等,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系统设计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真实性评价对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已关注教学中的情境设计,“上海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12”结果表明,上海数学教师在讲解概念和课堂练习中引入情境的频率高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相关教学的平均水平,但该研究没有对教学情境的丰富性和覆盖面开展调查。实际上,目前无论是课程框架、教材编排还是考试要求,对情境都没有系统的设计,需要教师自己去探索,因此实践中教师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会受到个人生活经验的限制,情境创设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制的过程中,能系统考虑学生接触到的各种实际生活情境,体现“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因地制宜选择具体例子,将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 “上海PISA2009”的结果表明,上海学生在监控策略指数上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在学习时,学生不太善于找出需要学习的内容、检查自己是否理解了所看的内容、找出哪些概念是自己仍然没有真正理解的以及确信自己记住了课文的重点。这些能力在分层走班学习的情况下极为重要。走班制的目的是把学生的兴趣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自我管理。这需要一个培养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让教师和家长代替学生选择。选课的时候,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阅读书面介绍材料,开展自我分析和评价,接纳导师指导,进行实践尝试及调整选择等,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尝试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在日常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自我提问和自我反思,逐步培养学生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制定学习计划及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走班以后,统一教学班的学生分布在不同行政班,教师课余找学生收作业都存在不便,管理难度大。而学生由于流动式上课也不便找任课教师辅导,在课后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好这些问题。目前一些应用软件,可以实现作业布置、提交、在线批改、数据统计以及师生交流、答疑的电子化;建立教学班级微信群,可以帮助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课后交流;学生通过个人电脑终端,进入校园自主学习平台,还可以实现网上走班,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巩固基础或者拓展提高。

  (作者陆璟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国上海项目组秘书长,PISA中国上海项目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首批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测评组专家。)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