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科学创新精神、学科专业能力、人文艺术素养是构建高素质人才三足鼎立、不可或缺的生长要素。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科学创新精神、学科专业能力、人文艺术素养是构建高素质人才三足鼎立、不可或缺的生长要素。两个世纪前,德国柏林大学因威廉·洪堡的教育改革理念,以及将教学与科研融合为一体的制度体系设计,使其成功转型为世界上首个现代意义上大学的典范。今天,回顾200余年来大学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界普遍意识到现代大学的成功,不仅源于大学组织制度设计的综合更新,很大程度更源于大学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文化价值的塑造———现代大学精神和文化创造的力量,使得大学不同专业和学科的知识创造与知识传授,立足于优秀的人文与科学传统,注重培植生命个体的综合素养,而转型为“朝向文化的教育”。也因此,大学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更多地担负着优秀文化传承、核心价值引领、文化基因耕种、文明成果传播的使命,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日益成为凝结着知识与智慧、情怀与梦想的文化驿站和精神家园。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科学创新精神、学科专业能力、人文艺术素养是构建高素质人才三足鼎立、不可或缺的生长要素。有人说,今天的中国大学最缺的是精神境界与人文滋养,其实不无道理。相对当下中国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的热潮,倡导“朝向文化的教育”趋向,其实是期望大学回归“象牙塔”的隐喻,回归人格塑造、生命养成的本质。王国维先生曾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虽然是关于词的经典评述,但投射到大学环境和大学人的生命修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供给侧的视角看,则需不断提升大学育人的境界,最大限度降低“功利”的影响,这必然需要提高对文化育人、人文艺术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
在生命个体的综合能力养成中,人文艺术素养一方面体现为“超凡脱俗”的审美态度、丰富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还表现为拓展创新思维、积淀创造能力的人生修养。大学人文艺术素养教育不是“活动”或“运动”,而是包括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宽阔、情操更加高尚、灵感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人格更加健全的大学文化育人及传播体系。
大学文化不仅意味着“人化”,同时大学文化亦能“化人”,即在大学文化育人系统中,通过其影响和作用促使大学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发生变化,并使之精神面貌、素质能力得到综合提升。近些年来,国内许多高水平大学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开始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大学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等概念,期望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更多地增加人文艺术素养的比重,将文化育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另一个事实是,当下我国大学人文艺术素养教育,还不同程度存在规模“散、小”、层次“低、差”、方法“无序、不专”的现状,以活动替代体系、以课程替代培育、以“有用”替代“无用”,无论是机制、模式,还是途径、内涵,都亟待深广开掘。深入推进大学人文艺术素养教育,需要突破学科、形式、内容、渠道等的分割,需要广泛引进社会人文艺术优质资源,在促进科学、人文、艺术融合路径上,探索构建人文艺术素养教育大格局。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近年来,北航着眼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视阈,坚持传播科学、人文与艺术精神,制定实施“文化培育工程”“文化校园建设计划”,营造一种具有社会引领作用的大学文化育人生态。一是,深入探讨大学文化建设体系及其文化育人本质;二是,突出人文艺术素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广泛借鉴国内外大学校园人文艺术素养教育的模式与经验;四是,以新的机制探索校园人文艺术氛围的生成机制和传播平台建设,拓展了大学人文艺术素养教育和文化育人新境界。
本质上,大学人文艺术素养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启发莘莘学子学会在知识积累和日常中发现美,从各自的经验出发认识美,并将审美与想象作为自身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素养。
美国哲学家怀特海说:“一所大学是充满想象力的,否则它便什么也不是。”建设一所具有“想象力”的大学,是实现“朝向文化的教育”的应有之义,离不开人文艺术素养教育的深广开掘。为此,不仅需要从学理上梳理和重构国际化维度中人文艺术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更需要从实践出发,重视教育过程、方法以及教育形态的丰富性,建立以提升学生乃至社会公众人文艺术素养为内核的目标,建立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体现时代变迁的大学人文艺术素养教育新体系,将大学营建成为开启创造性文化艺术生活的圣殿。
大学校园中的文化与艺术,代表着心灵畅想与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满足着大学人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情感渴望,滋养大学人的心灵成长。正如朱光潜先生指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1932年,他在莱茵河畔写下了《“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这篇短文。他说,“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今天重读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大学人文艺术素养教育之于人才培养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生态构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者蔡劲松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部长,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