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北京、河北、河南等地一些高校,出台了类似高三临考前的“最严校规”。一面是部分大学生缺少自控力,考试挂科、体质下降,一面是学校出台“严刑峻法”,严厉管控。

  “最严校规”频出 高校能否“管出”大学生自控力

  早上6点半出早操、统一上晚自习、夜间统一断网断电。这样的校规,你可能不会想到这是一所高校大一大二学生的“新生活”。

  近年来,吉林、北京、河北、河南等地一些高校,出台了类似高三临考前的“最严校规”。一面是部分大学生缺少自控力,考试挂科、体质下降,一面是学校出台“严刑峻法”,严厉管控。大学生究竟该如何管理?在学生自我管理和高校监管之间,该掌握怎样的度?

  “最严校规”频出 大学生该不该严管?

  早上6点半,记者在吉林财经大学的田径场和篮球场上看到,大一大二的新生正在集体出早操,慢跑、跳绳和做徒手操。半小时后,早操结束,学生们走向食堂。

  “每天出早操的好处是去食堂吃早饭的人多了。”吉林财经大学大三学生张鑫一边排队打饭一边说,以前很多同学睡懒觉,起不来吃早饭。

  张鑫所在学校执行的,是日前出台的新校规。其中,对大学生的作息时间和行为规范作出了严格约束,如早上6点半出早操,不得携带食物进课堂,上课不准接打电话、发短信微信,一二年级要上晚自习,晚上11点学校统一停电断网。

  实行之初,这些校规就遭到了一些学生吐槽:“统一锻炼统一学习,把人管得太死。这还是大学应有的自由氛围吗?”

  像这样的争论并非首次。近年来,大学生因沉迷于网游、通宵上网、上课成为“低头族”、考试挂科、直至被学校劝退回家的事件屡见报端。“大一玩、大二学、大三考、大四找”成了一些大学生的写照。

  一些“最严校规”随之频繁出现,一些大学纷纷出台各种规定:北京建筑大学要求,大一大二学生需每天跑2公里,其中有3个打卡点,打卡时会自动拍照,一学期下来,学生需完成30次长跑才算合格;河北外国语学院西意葡语言学院甚至规定学生迟到3次取消考试成绩,违纪10次以上给予跟班试读的处理。

  一些学生抱怨,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仿佛一夜间回到了“高中时代”。

  “考试挂科、体质下降”催生“最严校规”

  参与制定“最严校规”的吉林财经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袁贵成表示,新规出台是出于无奈,以前学校常常接到学生家长电话,反映孩子在学校通宵玩游戏,迟到旷课考试挂科的现象时有发生,要求学校严格管理。

  袁贵成说,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也受到了影响,去年全校学生的体质达标率是67.5%,为了提高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校为此制定了新的规章。从去年10月起开始出早操,今年学生体质达标率已升到80%。晚自习实施以来,学生的考试挂科率也明显下降。以微积分为例,前年挂科率为7.5%,去年已经降到5.4%。

  为减少学生“窝”在寝室,河南省很多高校出台了晨跑规定。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校组建学生纪律检查部,每天到课堂上查岗,一旦学生出现迟到缺勤的情况会进行通报。

  日前,厦门大学药学院的几名研究生曾在本院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有70%的大一新生,在入学之后,缺少职业生涯规划。“从一切由家长老师包办,到自己当家做主,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导致贪玩厌学情绪得不到有效管理,这些在大学生中并不罕见。”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洪刚说。

  南开大学教授杨向东表示,很多大学生因为缺乏自控能力,生活作息变得毫无规律,常常是凌晨睡觉中午才起床,窝在寝室打游戏几乎成为了课余生活的全部,因此造成身体素质下降。

  2014年,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一些学校也据此出台了各种严格校规。

  专家:教会“自我管理”比定“最严校规”更重要

  一些身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学校和家长的看护下生活,上学被校规约束,回家被家长盯着写作业,缺乏自我规划的时间,因此难以养成自控能力,进入大学还需校规强制管理。

  长春大学教师、全国十佳辅导员刘海涵表示,“最严校规”频出是由于部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自控力不足。但是,教会学生自我管理比单纯地制定校规严管学生更加重要,否则只是将学生放任的时间又推迟了四年,一旦步入社会,同样的错误可能会在职场中一再重复。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刘世强回忆,读研期间,学习时间安排得满满,完全不用学校规定强迫学习,“这主要与一个学校的校风有关,在一个勤奋好学的环境中,自然会受到感染。”刘世强说,因此,“最严校规”并不适用于所有大学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真正为学生好的话,必须尊重学生的权益,同时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校规的制订中。听取学生的意见,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

  教育专家认为,大学初期阶段与中学密切相关,中学生进入大学遭遇不适应,需从完善教育体制等更深层次的角度去考虑对策。大一新生入学之后,会出现人生目标短暂缺失的状态,学校应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辅导工作,使其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并教会其如何规划学习、社团、社会实践等生活,让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又不失偏颇。

  “例如开展大学生涯规划课程,增加集体性的社团活动和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实现以‘教’代‘管’,为缺失的自我管理能力补课。”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辅导员王新贵说。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