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讯。在今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以《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为总报告的系列质量报告正式发布,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首次以“数据+事实”的姿态面对世界。

  4月7日讯。在今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以《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为总报告的系列质量报告正式发布,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首次以“数据+事实”的姿态面对世界。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创建“双一流”的进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无疑是个热度极高的敏感主题。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究竟怎样?如何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基础上,运用国际实质等效的标准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比,我们有哪些差距?该如何精准发力?记者就此对系列质量报告主发布人、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教授进行了专访。

  高等教育质量的定量评价具有划时代意义

  记者:这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实现了两个“首次”,不仅是中国首次发布,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的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发布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的难点在哪里?我国首发的优势和意义何在?

  吴岩:应该说,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曾不止一次发布过,像联合国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报告》、英国的《罗宾斯报告》、美国的《卡内基高等教育报告》等高等教育相关报告,但这些报告基本没有涉及高等教育最难的问题——质量,或者只涉及某一方面。

  发布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的难点在于,无论在理论还是标准层面,衡量质量都是个难题。高等教育质量定性容易,但如何定量化是半个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领域探索的重大课题。我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得益于在新时期国家坚定不移持续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战略的背景下,一方面,高校不断强化教育质量,质量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对高等教育质量及其测量这一长期以来难以攻克的难题的探索,有了长足进展。进而,随着质量评估工作的实施,我们对于质量的本质、结构、表征等有了系统认识,基本掌握了揭示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对高等教育质量不再停留于定性描述,而是运用大数据理论和技术加以定量研究。此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就是基于我们建立的“高等教育质量常态监测国家数据平台”。

  报告呼应了世界高等教育界两个标志性大事件:一是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中,提出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二是2009年第二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关注怎么提高质量,提出要建立国家认证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历史性的、划时代的,它标志着我国在高等教育质量领域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性成果,势必对高等教育质量理论深入研究和实践深入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报告首发的优势表明,中国已经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领先地位。

  记者: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主要有哪些?

  吴岩:世界各国在探索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标准、模式和方法。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一般有两类标准,一是绩效评价标准,一是评估认证标准。

  前者的代表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英国泰晤士报大学排行榜、英国QS大学排行榜以及国内若干有关大学排行榜等,它们描述的高等教育质量侧重于英文论文发表及引用、学术声望和学校声誉、研究经费、知名学者、校友捐助等。这些虽然重要,但不是大学教育质量的全部,也不是核心,存在一定局限性。

  后者是各国普遍采用的评价标准。随着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质量”和“质量保障”,目前全球有120多个国家成立了专门的高等教育评估认证机构,并开发适合于本国国情的评估认证工具,及相对应的质量评价标准。根据国情以及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不同,评价标准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从标准的核心组成和共性方面来看,评价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的目标与愿景、政策与资源、课程、师资、学生服务、国际化、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等等。这种模式更重视教育教学、科研与服务的过程。但是,这些标准又比较分散,使人们难以对高等教育质量形成一个整体的、有理论高度的认识与把握。

  “中国特色没有必要让步于世界统一标准”

  记者:此次发布的报告采用了“五个度”这一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这个质量标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把握国际等效性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吴岩:从2000年我们在北京做第一本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开始,有一个问题一直很难回答清楚:什么是质量,怎样表征高等教育质量?如果质量只有一个标准,会陷于同质化,也不利于高校特色办学、特色发展。后来,我们在高校评估实践中尝试用维度来实现,很好地解决了定性问题的定量化,既保证符合多样化发展潮流,又可以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既吸收了国际高等教育绩效评价、各国质量评估认证标准的优秀经验,更基于本国实践,进行了质量标准的独立探索,首创性地提出了“五个度”的质量监测评估标准,即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资源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五个度”抓住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与核心,这个本质与核心,就是人才培养。离开人才培养,就谈不上教育质量。“五个度”不仅是质量评估的标准,更是普适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它作为理论模型、测量主线,将高等教育质量科学化、系统化、直观化,能够使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形成完整的把握。

  我们既要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为我所用,更要基于本土实践,提出自己的理论和标准。本土标准如果是科学的,也必定会是世界性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一定要有自信。2015年受俄罗斯国家公共认证中心的邀请,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首次走出国门,远赴俄罗斯对波罗的海联邦大学的4个专业进行中俄联合专业评估认证工作,赴俄国际认证采用了中国“五个度”质量标准,突出“学生中心”“能力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等核心理念,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国际适用性赢得了俄方的高度认可。

  正如加拿大联邦政府总理教育顾问、圣玛丽大学校长科林·道兹教授在全程参与我们的审核评估后所评价的:中国的高校评估“制度规范、标准科学、程序透明”,无论是大学办学还是质量评估,都应该保持中国特色和中国模式,“中国特色没有必要让步于世界统一标准”。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标准”在创建“双一流”的进程中的作用?

  吴岩: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目前国际上一些主流的大学排行榜无疑对引领一流大学建设有积极作用,但也有致命弱点。说到底,这些排行榜都是科研导向,甚至是论文导向,容易造成以科研实力代替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误导。

  而大学的首要功能是人才培养,一流大学首先要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当前世界超一流大学都在回归本科教育。“五个度”的质量监测评估标准正好解决了上述排名榜所带来的误导,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教质量评价,符合世界一流大学回归人才培养质量的潮流,为回归高教质量的核心,提供了依据和评判标准。

  以自省态度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自信

  记者:我们关注到,四本从不同角度描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报告中,都提到了我们在发展中的短板。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的差距主要在哪?该如何精准发力?

  吴岩:从上述五个维度衡量,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取得了明显进步,在某些方面达到了世界中上水平。我国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高等教育不仅为社会贡献了人才,还成为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主力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面军,开发研制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对此,我们应该有自信。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要自信但不盲信,自省但不自卑。

  当今时代,世界已进入全面质量竞争时代,我国今后的发展要转向依靠人力资本红利。作为形成和增强最大人力资本红利的高等教育,亟待通过提高质量完成从过去经济社会发展的跟随者到率先引领者的转变。要实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就必须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创新发展、协同发展,密切与经济社会产业联系,找准社会需求点、经济科技增长点、教育与社会结合点,精准发力,全面促进经济社会进步。

  记者:教育质量是近年来从上到下普遍关注的话题,“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是《教育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通过评价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找出差距,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做好工作的自觉性、针对性,提高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满意度。”在您看来,此次发布的质量报告在质量监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吴岩:当前,提高质量已成为政府和高校的核心任务,成为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切。质量建设、质量监督、质量评价全方位展开。其中,定期发布质量报告是国家明确提出的要求,并将之作为质量监测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事实上,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就要求各高等学校发布质量报告,先后发布了“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大学教学质量报告,2014年全国所有的本科院校都发布了质量报告。这有助于强化和提升高校内部质量意识,有助于社会公开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监督与参与管理,有助于政府的质量决策。当然,也把各高校质量置于共同平台,强化质量竞争意识和提高质量竞争能力。

  这次发布全口径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三个专题质量报告,不是全国高等学校质量报告的简单相加,而是理论再提升、经验再提炼和方法论再探索,综合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总体研判,对我们总体上认识和把握政府质量状况,进而制定正确的质量决策,持续推进质量建设。今后,质量报告要作为常态形式发布,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不断提高发布质量。

  评估是提高质量的杠杆和指挥棒,我们只有尽快掌握国际教育质量标准的话语权;尽快成为国际教育评估规则的重要制定者;尽快培养和锻炼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标准规则、理念先进、技术娴熟的“顶天立地”的教育评估专家,从而赢得教育发展的主动权;尽快完成高等教育从跟随者向领跑者角色的转变,实现这四个尽快,中国高等教育就达到了世界第一方阵,高等教育强国梦就有可能实现,实践证明,我们正快速行驶在这条路上。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