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乡村教育的贫困,主要是硬件上、物质上的贫困,现在国家对教育投入很大,很多偏远地区校舍修好了、硬件改善了,但是又出现了教师精神生活上的贫乏现象。”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教授王本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以前乡村教育的贫困,主要是硬件上、物质上的贫困,现在国家对教育投入很大,很多偏远地区校舍修好了、硬件改善了,但是又出现了教师精神生活上的贫乏现象。”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教授王本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表示,农村教师“一个萝卜几个坑”,工作强度大、心理压力大,加上地处乡下,很难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造成他们的社会生活比较单调、沉闷。

  这一话题受到了多位代表委员的关注。他们建议,应重视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的精神困境,让广大教师更为愉悦、更加自豪地在乡村工作。

   文化生活少,乡村教师缺乏成长动力

  “精神上的压力,往往更容易让乡村教师萌生退意,让不少人望乡村学校而生畏。”湖南省新邵县洪溪学校副校长肖汉斌告诉记者。

  肖汉斌曾经在全县海拔最高的乡村小学工作,条件很艰苦,设施简陋,放学后没有电视看,没有电脑用。“为了让日子过得有点‘滋味’,几个同事常常凑在一起打牌。我不会打牌,下午常和学生去山里放牛、捡柴。”肖汉斌回忆。

  除了精神文化生活少,还有部分乡村教师缺少成长动力。安徽省芜湖县一所乡镇小学教师庄老师曾在乡村校工作了19年。他说:“乡村的校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漫天的灰尘,而是那令人窒息的颓唐感。”

  庄老师告诉记者,他师范毕业时,被分配到老家的一所小学。苦恼的是,在这里找不到一个可以给他业务帮助的同事——在课间,当请教某节课该怎么上时,同事更愿谈的是田里的庄稼;在私下,当请教如何与某个学生沟通时,他们更愿谈的是昨晚的牌局。后来换了一所学校,情况仍是如此。

  2014年,庄老师考进了县里的学校,但是他一直有一个疑问:如何帮扶那些缺少明确方向的乡村学校青年教师,让他们走出那种颓唐的状态,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

  “他们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从他们脸上看得出,大部分人都很茫然。”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特级教师庞晓丽多次深入玉树、果洛等地区调研,乡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令她揪心。她告诉记者,乡村教师在工作当中最大的困惑就是没有成就感,“他们长期处在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之下,因为没有成就感,就没有归属感,也会感到疲惫不堪”。

  “我估计有超过50%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长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缺少认可和尊重,乡村教师心理压力大

  事实上,教师的精神困境不仅来自工作本身。在3月7日全国政协教育界别40组小组讨论会上,头发已经花白的李长安越说越激动,声音越说越大:“老师这个职业,又苦又累,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职业?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社会上的尊重,问题是现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程度正越来越低。”

  他的这番话,引起了在座许多委员的共鸣。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章义和说,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村包括学生,都对教师缺乏认可和尊重,再加上农村教师待遇低,不能得到体面的物质支撑。“从精神到物质都没有,甚至婚恋都成问题。一句话,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我们的老师怎么不苦闷?所以一有机会,他们就会考到城里去,就会去考公务员”。

  对此,一线教师有切身感受。湖南省桂阳县四里中学教师梅盛龙说,当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操守的要求越来越严,对教师的师德提出种种质疑的时候,谁又想到教师也是人不是神,也有七情六欲,也要柴米油盐。“无论教师的帽子戴得如何高,经济收入已决定了其在当今社会中被低看的现实。教师是弱势群体,乡村老师更是属于弱势中的弱势,其中的心理压力更是苦不堪言,很多乡村教师对前途感到迷茫”。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2014年》显示,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56.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36.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67.3%为“向上流动”,28.2%为“平行流动”,只有4.5%为“向下流动”。

   破解乡村教师精神困境,提升职业自豪感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一次调研手记里这样写道:“2015年7月16日至18日,我和省有关部门到平度、安丘两地乡村学校实地调研表明:乡村教师对自身工作价值的期盼是多元的、丰富的、立体的,既有物质层面的,也不乏精神层面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代乡村教师即将整体进入退出期,将有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大学生走向乡村学校教师岗位。”

  他说:“新一代大学生与老一代中师生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既不会甘于物质生活的贫困,也不会甘于精神生活的贫瘠。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未雨绸缪,切实解决乡村教师的各种利益关切。否则,在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乡村教育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汤素兰建议,要破解乡村教师的精神困境,首先要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自豪感,改变对乡村教师的宣传方式,应该大力宣传他们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让他们在自身的工作中找到归属感。其次是要切实提升他们的地位和待遇,让他们在乡村待得住、干得好。再其次是要创造一些上升空间。“这不一定是职务上的晋升,也可以是自身学术和学养的提升”。

  “要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问题,他们在乡村发出了光亮,我们要给他们温暖。”王本朝建议,要切实解决乡村教师的实际困难,比如重视这个群体的恋爱、买房、结婚这些问题。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让教师能够共享城市的优质资源,拉近与城市的距离。要配齐农村学校教师,加强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流动、交流。要增加他们的娱乐活动,做到每所乡村学校有一定的藏书,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把他们变成一个共同体。“我建议让连续在乡村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能够像大学二级教授那样,实行休假制”。

  “国家应想方设法建立制度和办法,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要关注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的外部文化和娱乐环境建设。此外,教师一定要学会调整心态,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善待自己、追求理想、笑对人生。”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说。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