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5周年的中期总结评估情况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
以新改革谋划新突破着眼现实问题推进教育现代化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5周年的中期总结评估情况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但面对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提高教育供给服务品质,以制度创新助推教育现代化。当前,尤其需要从以下五大方面入手,以新改革谋划新突破。
寻求“最大公约数”,形成共谋教育现代化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有利于教育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必须确立基于共识的行动逻辑。这既是运用辩证思维来认识教育现代化中复杂矛盾的认识论选择,同时也是由我国教育现代化涉及面广、复杂度高的国情所决定的。教育作为基本民生,百姓人人关注;教育作为人力资源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与其紧密相关。如何将全社会的关注变成凝聚共识的过程,并将共识变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驱动力量,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作。这需要我们营造一个宽松宽容的环境,让教育理论界、学校办学者和学习者、企事业单位、家长和社会公众、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等方方面面共同议教论教,共同谋划教育现代化,形成与我国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多元多样、良性互动、共识凝聚的智慧汇聚机制,形成有利于教育现代化的良好氛围。
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藩篱,突破国民素质提升瓶颈。国民素质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提升国民素质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的。尽管目前我国成人识字率较高,但“功能性文盲”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的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人文素养也亟待进一步提高。提升国民素质,迫切需要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藩篱。这就要求突破现行教育管理体制部门分割的状况,在教育管理部门、各级学校和社会各界之间构建一个合作共享的运行机制,以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为目标,使教育覆盖全体学生和公民。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有机统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充沛的人力资源,是教育现代化的重大使命。目前,我国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依然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60%以上,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人力资源存量整体素质不高这一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从“新增”和“存量”相结合的高度同步实现劳动力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力争用5到10年时间使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达到高中及以上水平,迈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此,要适应国家“十三五”规划,聚焦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优化教育结构,用教育和培训“两只轮子”驱动人力资源开发。要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难题,全面谋划能对接国家需求、应对国际挑战、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新战略,使教育现代化成为国家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在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上实现新突破。学校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主体内容,没有学校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特别需要在如何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方面下苦功。应针对各级各类学校实际,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千校一面、应试教育等顽疾。可以说,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当前,特别需要研究形成适应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其他各类教育机构任务和特点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方略,实现依法治教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有机统一,使学校真正成为充满活力的教育现代化“细胞”。
提升政府教育治理能力,用教育治理现代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保障。当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管理被多元参与式管理和公共治理所代替已成为一种趋势,教育治理也要顺应这一趋势。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提升政府教育治理能力特别需要建立与大国大教育相适应的大数据科学管理平台,进一步谋划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机制。同时,还要注重教育法治化,用法治精神加强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完善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为推进教育现代化保驾护航。
(陈国良 作者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