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教育的共享发展,要解决的其实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中央要求“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对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而言的,促进公平则是提高质量的内在要求。

  日前举行的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教育的共享发展,要解决的其实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中央要求“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对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而言的,促进公平则是提高质量的内在要求。共享发展就是要分好蛋糕,让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人民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利,经历平等的教育过程,获得公平的教育结果。

  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树立包容性发展理念,有助于消除隔膜、减少排斥、促进融合。我国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应当是让全体儿童、全体教师和全体学校和谐相处、共享发展、共同发展。这意味着,无论是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特殊儿童还是贫困儿童,都应享有与其他儿童平等的教育权和发展权;这意味着,无论城市教师还是农村教师,都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在工资收入与福利待遇方面享有与其付出对等的回报,在专业发展、生活质量方面享有同等的出彩机会;这还意味着,各级各类学校有同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机会。本质上,包容发展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鼓励多元的发展。

  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必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教育公平,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择校热”“学区房”“城镇大班额”等热门教育问题,无不显现出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有学上”的问题,更是“上好学”的问题;不仅是入学机会公平的问题,更是追求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公平的问题;不仅是统一的学校教育问题,更是为社会各群体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继续教育培训服务的问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是实现教育共享发展的重大议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除了依靠传统的校舍改造、教师流动等模式外,还应拓展新路径,在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学习环境、教育评价等方面深化教育内涵,提升教育品质,塑造教育的新生态。

  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各地也结合实际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强弱学校捆绑发展”“学区制建设”“教育网络联盟”“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等举措,为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教育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少地方的学校“联合”“捆绑”还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基于学校和教师内在发展需求的互帮互助、共享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中西部地区、困难群体、薄弱学校仍是短板。在教师之间、学校之间,以强带弱、共享发展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从制度变革的视角来看,在财政投入、教师配置、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起激励性制度体系,推动教育共享发展,并使之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当务之急是从教育评价制度变革入手,构建起包容性的、共享性的教育评价制度,切实推进教育公平,让共同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家贫子读书”。中央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重要举措,这就要求教育战线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实施精准扶贫,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使特殊困难群体及其后代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从而抬高底部,补齐短板,提升内涵,实现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