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一年多来,各地通过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使一大批中小学校长参加了培训,许多地区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校长培训必修课程。同时,实行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制度,校长们通过组织实施校本研修活动,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较快的提升。
中小学校长应该具备价值领导力、教学领导力和组织领导力,这已是共识。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专业标准》以六大专业职责予以规定: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但是,《校长专业标准》对校长的信息化素质能力要求不多,如对普通高中校长的要求有四点,且分散在专业职责要求之中:一是“掌握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二是“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学校管理”;三是通过信息化通讯手段,进行家校合作育人;四是“建设绿色健康的校园信息网络”。显然,这些要求远远不能使校长成为符合信息化时代要求的学校带头人。
2014年12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一年多来,各地通过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使一大批中小学校长参加了培训,许多地区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校长培训必修课程。同时,实行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制度,校长们通过组织实施校本研修活动,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较快的提升。
问题是,校长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不能说明其就具备了信息化领导力。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代蕊华等在2016年第5期的《教师教育研究》发文指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现状为:校长在制定学校的信息化办学规划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在组织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能力较为欠缺;校长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能力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校长信息领导力提升的重难点在于信息化办学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能力和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能力。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明确指出,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组织者,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践行者;中小学校长应该履行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的专业职责。该标准从三个基本理念(引领发展、协同创新、提升素养)、三项专业职责及15条核心内容、四条实施建议,对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建议。
为此,除了有关高等学校和校长培养培训机构将《标准》作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培训的重要依据,实施专项培训之外,还需要中小学校长以《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准则,主动参加培训研修,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创造性地开展学校信息化工作,与时俱进地引领学校信息化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针对领导力提升的重难点进行培养和提升,做到加强学校办学的指导和考核,提升校长的信息化办学规划能力;以质量和公平管理为资源建设导向,提升校长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能力;以教师激励为核心关注点,提升校长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其核心能力之一,是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应然内容。培养和提升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