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上下创客教育风起云涌,俨然已经成为教育万千形式的重要一种,成为学习变革的下一个支点。然而,面对科技发展洪流和教育改革潮流,如何理解创客教育概念?
当前,全国上下创客教育风起云涌,俨然已经成为教育万千形式的重要一种,成为学习变革的下一个支点。然而,面对科技发展洪流和教育改革潮流,如何理解创客教育概念?如何正确把握创客教育内涵和外延?创客教育将如何影响未来学习主流模式,又将如何变革现有教育形态?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者,又该如何理全面理解创客教育,究竟怎么做才能让“创客”和“教育”二者有机结合、相融相生?这是创客教育发展初期必须关注的根本问题,更是当前创客教育加快推进情况下必须予以重点解决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创客教育相关问题谈些个人粗浅认识,以求教于创客及教育界同仁。
一、创客与创客教育
1.创客(Maker)
什么是创客?对此业界有着多元化的理解,其普遍认可的标准定义其实还没有。有文章在追根溯源之后认为,很简单(创客)就是黑客+创客的结合,也就是“创客”这个词的中文翻译要同时对应两个英文词——Hacker和Maker[1],既“创客=Maker+Hacker”。而“Maker”(偏向硬件项目)是“Hacker”(偏向软件代码)基于技术发展的玩家概念自然延伸,二者的共通点在于都是创意加科技的制造派,是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创意变成产品的造物者。英文单词“Maker”,原意是“制造者,制造商”,兼有“上帝”的意思。随着技术进步,数控加工工具的价格不断下降,而像桌面3D打印机那样廉价的、程控的万能制造机的普及,使得这类工具成为Hacker们的主要玩具,他们的主要活动也就从写软件逐渐演变成了改变甚至制造硬件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此时他们就变成了Maker[2]。
十多年前美国畅销书作家安德森提出“Maker”的概念,其本意是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2011年国内创客运动早期参与者、北京创客空间创始人之一张浩先生将其中文译为“创客”,被业界认可并流传开来。在他看来,创客是那些愿意动手实现自己想法的人,“动手实现”和“自己的想法”是创客概念的两大核心。
目前,国内创客概念比较泛化,既包含了“硬件再发明”的科技达人狭义理解,也包括了软件开发者、艺术家、设计师等诸多领域的优秀代表广义范畴。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制造材料和应用成本不断丰富廉价,“创客行动”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并快速兴起。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已经建立了超过1400个创客空间(Maker Space),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3],俨然已经成为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创客运动(Maker Movement)。2010年,国内创客空间的大本营“新空间”正式落户上海,创客运动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2.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
在“技术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背景下,创客概念快速引入教育,并出现了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自2013年开始,美国逐步将“基于创造的学习( Learning by Making) ”视作学生真正需要的学习方式,创客运动不只是在高校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也加入到“创客行动”中来。国内教育界也一直在关注创客运动发展,并以最快速度将创客理念引入高校和中小学教育,比较公认的是浙江省温州中学早在2008年就由一名高三学生创建了“创客空间”,国内创客教育风潮迅速兴起。
什么是创客教育?郑燕林等创客教育研究先行者在剖析了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内涵、特征以及实施路径的同时得出一个结论: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认为“基于创造的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创造是学习的途径,创造的产品即学习成果; 全人发展是创客教育的根本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独立或协同创造进程得以实现; 技术支持对于创客教育不可或缺,同时技术产品又可成为创造的目标指向。[4]祝智庭等教育专家研究认为,创客教育继承了项目教学法、做中学、探究学习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并借助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开拓了创新教育的实践场。创客教育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传承了体验教育、项目学习法、创新教育、DIY理念的思想[3]。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创客教育概念除了自身隐含的创客精神理念以外,还应该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1.强调技术支撑——信息技术是工具又是产品;2.指出实践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独立或协同创造;3.重塑教学理念:基于创造的学习,在做中学;4.明确教育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全人发展。
综合多种观点,杨现民等专家从价值潜能角度对创客教育进行了研究,认为传统教育具有深深的工业化烙印,是典型的基于知识的教育(Knowledge-Based Education);创客教育则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做中学、快乐教育、大成智慧、构造论是创客教育背后的核心理念。[5]以此为基础,对什么是创客教育初步下了一个综合性的定义: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开放创新、探究体验”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和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5]。
那么,能否将“创客教育”理解为就是把创客运动整合(或者嫁接)到现有的教育活动中呢?即“创客教育=创客+教育”?显然是否定的。笔者认为,除了从教育培养建设人才和促进个人发展的本质来讲,可以认同接受创客教育“融合信息技术”的基础和“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等概念以外,现有对创客教育的定义仍显狭隘,或者说并未抓住创客教育的本质。简单的从概念分析概念,创客教育并未能从实质意义上与体验教育、项目学习法、创新教育、DIY理念的思想等区分开来,只能说是以上概念的糅合。假如依此定义,所谓“创客教育”就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项目教学法),通过自助学习方式(DIY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体验教育),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探究学习),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可以看出,除了“融合信息技术”和几个特定词语的内涵外延不一致以外,如此定义未尝不可,反而更为全面。
正是因为对创客教育“几乎每一位从事创客教育的创客或者教师,都有自己的定义”,“不同的表述会带来一些误解”,就在今年(2016年)2月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创客教育专委会,聚集了创客、创客教育界的20余位专家和实践者共同研讨,创造出了创客教育的“元宵定义”:“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不得不说,和大多数创客教育界人士同感,“这是我看到过的在现阶段最有解释力的定义”。无疑,这一简洁明了的定义抓住了当前创客教育最本源的东西,通过溯本正源,给创客教育正名。
最直白的一个问题,创客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文化特征和内涵,不能落入传统教育的窠臼和教育的传统思维。创客是一个群体性特征凸出的一个特定群体,他们通过创客行动聚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在创客出现之前,创新主要以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创造发明专属于社会“精英”的专利,称作科学家或发明家。而创客出现之后,创造俨然成为普通人群也能够乐此不疲、享受创造快乐的事情,这是一些不以盈利为目标,热衷于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是一些创新永无休止、创意乐此不疲的人。
创客最早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个人制造实验室(Fab Lab),由此发明创造不只发生在拥有昂贵实验设备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也将不仅仅属于少数专业研究人员,而有机会在任何地方由任何人完成,这就是个人制造实验室的核心理念。正因如此,创客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所隐藏的“精英教育”,必须戒除“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目的性和功利性。
当然,创客教育也有必要避免教育传统思维的影响,比如传统教育统一的人才观和统一的教学方法论,而应该实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比如传统教育思维中的“重求同一致,轻求异创新”,而应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比如传统教育一贯的“重直觉领悟,轻逻辑推理”,而应转变为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和生活教育;再比如传统教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谆谆教诲和“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现状,而应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关爱社会,等等。
同时,“元宵定义”也解决了创客教育实现方式的根本问题。创客教育必须“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这是创客教育区别于劳技教育、探究教育、科技制作等的最本质区别。其“倡导造物,鼓励分享”的创新精神和生活态度更是值得推崇,而“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在当前教育改革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无疑给了素质教育以新的生命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