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课余时间里有那么点儿不一样——学生们闲聊的身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或拿着手机、戴着耳机,或端坐在电脑前津津有味地观看一个个微课视频。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课余时间里有那么点儿不一样——学生们闲聊的身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或拿着手机、戴着耳机,或端坐在电脑前津津有味地观看一个个微课视频。
近年来,微课教学改革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部分学院展开。学校通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微课教学比赛等形式扩大微课教学在教师中的影响。该校首次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就有5件作品获奖,学校也获得优秀组织奖。
而这一切,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陈遇春看来,又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微课看起来微小,但却是教改的好推手”。
微课更加结合“校本”
为了呈现几分钟视频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放在其他高校中似乎不可想象。然而在农业大学却不是稀罕事。
相比较理工科课程,农学课程有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有时候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观察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动植物的生命现象。教师采集动物胚胎标本不是天天都可以,必须抓准动物生理上的时机,甚至有时候还会触碰伦理观念。
对此,教授“动物胚胎学及胚胎工程”课程的教师魏强深有体会。为了采集牛和羊内分泌系统的差异,他用了两年时间下到动物实验站收集样本,最后他将素材整理成两个视频,浓缩到微课中只有短短的三分钟。
而微课在学科上所体现的差异性,正是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学科特色。陈遇春将之称为“校本”。尽管眼下高校纷纷推广慕课,但在他看来,“慕课的整体性强、信息量大、传播方便,但它的缺点在于针对性差。每个学校的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考核方式都有所差异,慕课教学带有‘广谱、通用’性质,而微课恰恰结合了‘校本’特点,具有课程的个性,能有效破解该门课程中学生的重难点、兴趣点。”
于是,一场微课带动的教学改革就这样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为了推广微课教学,教育部已先后举办两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希望以比赛带动微课。然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却是“反其道而为之”——先有微课培训,后参加比赛。
该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教师“教育技术发展需求”问卷调查,并组建起首支“教育技术与应用”培训团队,每年举行8场培训及沙龙活动,先后送出10余批次的教师到国内微课教学开展得好的高校进行学习,并邀请台湾大学教授王秀槐、清华大学博士韩锡斌等知名专家以及清华教育技术研究院等团体来校联合举办教学工作坊。
那么,在他们的精心打磨之下,学校的教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更要顾及学生评价
在没有参加培训前,不少教师认为,微课就是实际课堂中的教学片断,把课堂中有趣的东西、重难点呈现出来。
然而,“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费力制作的视频学生都特别愿意接受,但事实上,学生的兴趣点并没有被提起来。这正是在线教学的一大通病。其原因在于教师把握的重难点与学生需求的重难点、传统课程的重难点与微课课程的要点并没有找到契合点。”陈遇春说。
怎么打破这一局面?热衷于教改的青年教师开动脑筋。
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教师陈勇主讲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两门全校公共课程。在两三轮的摸索中,他尝试建立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小网站和微信平台,对于学生们每个章节所掌握的内容,他都通过网站、微信及时把握,并将学生反馈作为评定成绩的要素。这种有效反馈和多元评价成为该校微课推广中一大示范。
通过一轮轮反馈,教师们发现微课因课而异,有些课程单是把重难点作为微课的内容,效果并不好,他们尝试着挖掘传统课堂与微课的差异性需求——部分知识点用微课呈现,却不再课堂上重复讲解,而是作为课外知识的有益补充或者是预习、复习的要点。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反馈的共性问题进行解答。
资源环境学院水保专业学生闻惠钰兴奋地告诉记者,“没事儿我们就坐在电脑前看微课视频。一次不懂再看一次,自己看不懂就向同学请教。大家都不懂就集中反馈到课堂上,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不能把微课看作是自己的成果表达,而是把微课看成推进教学改革的能力。”陈遇春说,这是教学发展中心在微课培训中强化的一个观念,“一旦具备这种能力,很快就能找到线上、线下教学的结构安排。”
重在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
陈遇春所说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能力,而说起教学体系重构,就不得不提教改中的受益者。
有机化学课程任课教师王俊儒长期坚持做双语教学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扩展,并在该校创新实验班取得了很好的反响。然而,由于接受能力的差异,大面积推广到普通班时却遇到了障碍,学生积极性不高、反应迟缓,这让他很着急。
考虑到学生天生都有避难就易的心理,教学发展中心的教师与王俊如商量用微课作课程改革,把教学当中的重难点按课题理念提取出来,最后他整合了20多个微课片断,对教学体系做了重构。他也因此获得了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师杨江涛从2012年开始,利用录屏软件制作微课,开展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2015年,他在微课教学基础上利用手机云班课平台实施翻转式教学改革。“改革后的课程教学主要分为课前在线自学、课堂分组讨论、课后实践验证三步进行,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
杨江涛的改革经验有效地弥补了国内关于翻转教学模式偏理论研究轻实际探索的空白。近年来,他在“两岸四地教师教学发展论坛”“全国农林院校 教学’建设进程,为争创“双一流”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