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缩小教育差距,对于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1世纪初,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缩小教育差距,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
2015年1月4日,90后代课老师李雪梅与学生们走在放学的路上。四川广元市朝天区石牌村小学是该区最后一所乡村小学,36名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2014年10月3日,湖南怀化,玩累了的孩子,有时候也会一个人安静地呆会儿。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因为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农村教学点成为发展中国家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
□有些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做到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盲目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在中国,同样面临信息技术滥用的问题
□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我们不主张大面积投入巨额的资金,而更多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来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缩小教育差距,对于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1世纪初,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缩小教育差距,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充分吸取发展中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差距的经验和教训,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崇阳县、来凤县、恩施市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建立了10余个实验区,希望通过信息化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补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提升教育质量和有效实现教育公平。
发展中国家滥用信息技术的后果
由于经济落后、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依托农村教学点开展教学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特别是非洲、南美和亚洲的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因为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非常有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农村教学点成为发展中国家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尝试使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差距并提升教学质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特点,先后采用了无线电广播、幻灯机、教育电视、移动电话、移动卫星车等信息技术手段。这些手段对于发展中国家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有效实现教育公平,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有些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做到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盲目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在电力供应不足、硬件设施短缺以及教育软件不达标的地区使用教育电视,导致缩小教育差距的计划流产;利用移动卫星车为偏远地区农村教学点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支持平台,费用昂贵且得不偿失。
可见,发展中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差距的教训深刻,也值得我们反思。
就中国而言,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差距,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中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了4401142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264905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40858万套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基本覆盖了所有农村中小学校,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受益的农村中小学生达1亿多人。
然而,在中国,同样面临信息技术滥用的问题。例如,有些农村中小学,由于缺少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卫星教学系统和多媒体等设备常年没有使用;部分农村中小学缺乏足够的宽带,多媒体设备使用非常困难;不少农村中小学因为网络费用高导致学校网络很少使用;不少农村教学点由于缺少电力导致教学光盘设备常年闲置。有些地方为了追求时髦,要求所有农村中小学安装超大流量的宽带,使用电子双板、投影仪等先进的设备。由于前期教育硬件投入很大,软件准备却不充分,后续的维护费用也难以承受,导致这些农村中小学的豪华设备完全是“做秀”,没有任何适用之处。
因此,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差距时,要注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例如,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具有超前性的特点,费用昂贵且性能不太稳定,不适合经济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使用,如iPad、电子书包等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推广使用更为适宜,经济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还是适合使用合乎本地实际的技术,例如,目前移动通讯发达,在偏远地区农村教学点,利用手机进行家校联系、师生沟通、教师移动教研和学生移动学习,是可行的。但过多使用手机,会分散学生注意力,甚至出现过度迷恋网络游戏、沉迷于网络聊天和视频对话、浏览色情网站等问题。
同时,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差距时,要注意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例如,运用光盘播放、卫星接收和网络传输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利用移动技术支持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是合适的。但为保证一个或数个农村教学点,投入巨额资金购买移动卫星车,这对经济尚不发达的中国来说,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我们不主张大面积投入巨额的资金,而更多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来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如何“不让一个农村孩子掉队”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崇阳县、来凤县、恩施市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建立了10余个实验区,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经过3年的艰苦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跨界协同,构建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解决农村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现实难题
在咸安实验区内,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遵循“基于网络,实体运作,两级管理”的思路,建设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它是由教育局建立和管理的具有独立建制的虚实结合学校,实体包括所有单独建制的各级各类中小学,同时将所有的实体学校分由N个中心学校和M(1~3)个教学点组成的若干个虚拟教学组。数字学校设有管理层、理事会及咨询委员会,他们分别承担管理、决策和咨询的职责。中心学校承担对农村教学点的直播与互动教学任务,并负责管理下辖的1~3个教学点相关工作。数字学校设有校长1名,由教育局副局长担任,负责数字学校的全面工作。管理和服务层由数字学校校长在教育局职能部门、中心学校和农村教学点的教职工招聘或兼任。
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教学主要有三种形式,帮助农村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具体包括:
其一,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它将中心校的课堂教学实况同步输送到农村教学点,并实现其与对接农村教学点课堂的互动。它主要采用中心学校“拖一、拖二、拖三”的方式,由中心校通过网络给下辖的1~3个农村教学点提供优质的同步教学。在同步课堂上,中心学校主讲教师要关注中心课堂的教学,更要关注下辖教学点的教学,不仅要和中心学校学生互动,更要通过同步网络同教学点的学生密切交流,做到上下统一、步调一致。农村教学点教师转换角色,与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密切配合,当好同步课堂教学的助教,具体负责教学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秩序维护、课堂效果反馈和课后作业批改。中心学校学生和农村教学点学生要进行同步互动,共同学习。
其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它是城镇中心校的优秀教师专门面向农村教学点开展教学,并实现主讲教师与教学点学生之间的同步互动。遴选一批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科教师,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支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同步互动教学,主要采用信息技术优化传统课堂教学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其三,多媒体课堂。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引入各类公开课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依托云平台,充分利用各种移动学习设备,让农村教学点的学生同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提供科学、自然、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建设“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能让农村教学点获得优质课程资源,通过共建共享方式,彻底解决 “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现实难题。以咸安实验区为例,目前该区农村教学点课程开足开齐率达100%,质量达标率在98%以上。“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已经在湖北省的崇阳、来凤、恩施等地积极推广,正在向四川、河南等地进一步扩展,让更多农村教学点的孩子和城镇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课程资源,不让一个农村孩子掉队。
(二)持续发展,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满足农村教学点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针对农村教学点师资年龄偏大、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我们大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主要有:
其一,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培训。主要由协同中心培训专家讲解培训内容,并布置培训作业,然后将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研究生助教来协助他们完成培训作业,研究生助教从每个小组中发现优秀的教师和教学设计作品,让这些优秀教师培训结束时展示优秀作品,专家进行现场点评分析。
其二,农村教学点教师全员培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校本培训,由中心研究生助教团队分成若干个小组去培训点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如何配合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完成教学,如何督促和批改农村教学点学生的作业,根据农村教学点教师的技术水平、接受能力适当调整培训的内容和进度,中心学校主讲教师也为他们答疑解惑。
我们连续3年开展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整体效果较好,其中有30%的教师达到优秀水平,50%的教师达到良好水平,仅10%的教师因基础较差没有完全掌握培训的内容。通过连续三轮的培训,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和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大部分农村教学点教师已掌握如何配合中心学校主讲教师进行辅助教学,如何利用家校通和智能手机等加强和学生家长沟通。
(三)牵手共进,建立“亲子桥”和“家校通”系统,加强留守儿童和家长的沟通,弥补情感的缺失和保证生命安全
针对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问题,我们同当地电信部门密切合作,在农村教学点免费安装宽带,通过信息手段建立“亲子桥”牵手计划,每周安排两到三次固定时间,和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通过“亲子桥”,外出务工父母可以定期和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保持联系,通过可视化手段有效消除距离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成长中的困难。同时,针对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建立“家校通”系统,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全面、快捷、实时沟通,保证了他们的安全。实施“城乡学生牵手”计划,互助互学,增进城乡学生的相互了解,丰富城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
经过3年的艰苦探索,我们实验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农村教学点信息化投入短缺,农村教学点信息化教学效果不佳,农村教学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不足或信息技术滥用,等等。针对这些突出的问题,结合发展中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差距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建议:
1.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保证农村教学点拥有充足的信息化资金
我们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增长机制。中央政府设立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解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省级政府设立农村教学点信息化专项资金,着重解决农村教学点教师和学生的移动设备问题,还可以通过企业联合捐助或价格折扣的方式解决部分资金缺口;县级政府在农村中小学经费中设立专项资金,着重解决中心学校主讲教师补贴和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问题。乡镇中心学校在进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时,对中心学校主讲教师给予适当的倾斜,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鼓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企业实行折扣优惠政策,对农村教学点的网络费用进行适当减免。对提供教育资源的软件供应商要实行积极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他们为农村教学点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2.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创新信息化教学方式,保证农村教学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国家应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扩大优质免费数字资源的覆盖面,为农村教学点提供更多的优质数字资源。同时,创新课堂组织方式,例如,适当采取轮流坐庄的形式,将中心学校主讲课堂的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轮换,让中心学校的学生和农村教学点的学生轮流在中心学校上课,没有轮到的中心学校学生则分散到下辖的两到三个教学点上课。或者,适当采取混合教学的形式,将中心学校的部分学生和下辖的农村教学点的学生进行适当轮换,既可以加强两校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兼顾两校的教学,实现合作共赢。
3.加强对农村教学点学生信息化管理,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教学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力度,建议县教育局设立专项资金,以中心学校为单位,对农村教学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专门培训;另一方面,我们要为农村教学点学生专门设立健康的网站,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选择性地开放一些网址,用正确、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引导农村教学点学生积极向上。
(付卫东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王继新为该中心执行副主任;左明章为该中心副主任)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