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教育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围绕多校划片、学制改革、校园安全、义务教育年限、教育公平、教育精准扶贫、教育供给侧改革等热点问题,委员和代表们充分发挥手中的话语权,为教育改革建言献策。
每年两会教育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围绕多校划片、学制改革、校园安全、义务教育年限、教育公平、教育精准扶贫、教育供给侧改革等热点问题,委员和代表们充分发挥手中的话语权,为教育改革建言献策。在今年的两会声音中,小编发现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有份量。因此小编整理好一大批来自两会的教育信息化干货,一起听听这些与发展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的声音吧。一、加快推进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公平的教育,并将“加快推进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列为一项教育工作重点。短短几句话,却为发展教育信息化注入一支强心剂。
二、教育信息化在精准扶贫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出席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时强调了教育信息化在精准扶贫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表示,对我们这样的国家来说,不仅有城镇,还有老少边穷岛,信息化尤其必要。“我昨天在湖南代表团听到有位代表说,教学点目前有了设备,但是老师们不会用,资源也不丰富。他希望加强乡村教师这方面的培训。这个意见非常好,下一步我们会在教师培训中继续充实信息化的内容。”袁贵仁说。
三、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教育信息化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做客人民网《两会e客厅》栏目时表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杜部长进一步诠释道:以创新理念推动教育信息化,就是结合中国教育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不断地探索;以协调发展理念促进教育信息化,就是要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教育信息化,就是要通过信息化推动教育管理过程精细化,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以开放理念促进教育信息化,就是要与世界各国互学互鉴,加大开放的力度,更加重视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发展;以共享理念促进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打破信息壁垒、信息孤岛,消除信息鸿沟,拓展教育信息化的功能,扩大共享的覆盖面。
四、借助教育信息化,解决教育均衡和教育创新这两个大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做客人民网《两会e客厅》栏目时指出,借助教育信息化,关键是要解决中国目前教育所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
首先就是教育的均衡问题。杨宗凯教授认为在“十三五”期间,不仅仅要开齐课,更要开好课,而且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满足高位均衡,服务于教育的精准扶贫,促进教育公平的解决。
其次是教育创新问题。第一是环境创新,要对教育进行环境的创新,把传统教师变为智慧教师、智慧教员,让学习不再是机械地标准化教学。第二是内容创新,在内容的设计上,要设计出特别符合信息时代认知规律的内容,包括它的认知规律、传输规律还有接收规律。第三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对教学方法进行流程再造,培育出新的教育方法,着重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第四是教师的职业发展创新,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未来的教师更多的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导学者、资源的开发者,是教育本身创新的研究者,是终身教育者,教师的身份要进行转换。
五、以互联网思维研究教育供给侧改革
2016年两会,民进中央为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交37件提案,其中《关于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案》是重点推荐提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说:“用传统模式去研究思考教育供给,它永远是供给不足的,我们必须要研究在互联网时代下新的教育供给侧改革,新的学校发展模式。”
他认为,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未来的学校形态肯定会发生变化,人的学习会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好的教育应该是满足每个人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好的教育应让大家像淘宝购物一样选课。教育的方向不是限制选择,而是鼓励选择。未来学校要变成学习中心,每个学校都可以办出特色,提供某方面的优秀课程资源,一个学生可以在若干学习中心同时学习。
六、精准扶贫,教育信息化大有可为
城乡数字鸿沟,成为老少边穷岛地区教育扶贫需要突破的“最后一公里”。针对目前教育扶贫面临的瓶颈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建议,国家充分发挥“ ”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85%。但西部农村仍有大批中小学没有接入互联网,它们是未接入互联网中小学的主要部分。
他建议将全国中小学的宽带接入,尤其是西部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纳入“宽带中国”标志性成果,并对中小学网络接入速率提出具体指标要求,建议将指标定为到2017年实现班均每秒4兆,到2020年实现班均每秒10兆的宽带速率,使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西部农村学校得到充分使用。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在春天召开的这场盛会已经播下教育信息化的种子,希望这些种子能够在每个教育信息化工作者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出可喜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