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目前,北京正通过整体或部分搬迁、交流合作等方式,统筹推动市属高校向中心城外疏解,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已确定疏解的教育项目,时间表已定,2017年将取得实质性进展,2020年基本完成疏解。

  在进行学校布局规划时,必须广泛听取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充分考虑学校布局调整之后的学校办学,切忌采取行政思维,而忽视教育思维。

  据报道,目前,北京正通过整体或部分搬迁、交流合作等方式,统筹推动市属高校向中心城外疏解,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已确定疏解的教育项目,时间表已定,2017年将取得实质性进展,2020年基本完成疏解。

  北京市的这一次学校布局调整,对城市优化和教育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对布局调整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十分必要。北京市明确,疏解教育功能不会“一刀切”,要看现实的条件和推进的可能性,有序疏解,不是一窝蜂地全部都疏解出去,这一思路和做法很好。还应注意,在进行学校布局规划时,必须广泛听取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充分考虑学校布局调整之后的学校办学,切忌采取行政思维,而忽视教育思维。

  从我国各地已发生的学校搬迁和大学城建设看,不少地方存在由政府决策,学校被动执行,结果导致学校搬迁产生争议,搬迁之后影响学校办学的问题。教师还是住在城区,每天在城区和校区间奔忙,一下课就集体坐上校车回城,偌大的校园只留下学生;学生们无法体会到寄宿制大学学习的真谛,没有和教师共同学习、生活、成长的空间。对于这样的布局调整,更多的是师生的抱怨。

  本来,把大学从大城市闹市区搬迁到城郊,甚至地级市,是一件促进市政建设、学校发展和三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多赢的事。在美国,不少一流大学就建在小地方,甚至镇上,学校不仅是教师、学生安心做学问的地方,此举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在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原来建在地级市的大学,在准备朝省会城市搬迁,这是为何?

  其一,诸多公办大学,办学经费的来源是政府拨款,而政府的资源,又往往集中在大城市,拨款的方式,也是由政府结合行政评估结果进行,因此,学校要获得资源,就要搞好和政府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举办地就显得很重要。而国外的大学,学校获得资源的渠道多元,来自政府的拨款也无需学校去公关——教育拨款由拨款委员会决定预算,并监督政府落实,因此,在小镇的学校,照样有充足的办学经费。

  其二,我国建在三线城市的大学,还经常抱怨学生没有实习机会,找工作也有诸多不便,这还导致学校的招生受到影响。国外大学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呢?国外一流大学,在校内就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包括做独立实验,开展课题研究,另外,学校很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尤其是发挥寄宿制和导师制的作用,让学生在和教师共同的校园生活中,感受大学精神和文化。这就要求大学在建设校舍时,给教师的公寓留下位置,而不是只盖学生宿舍,让老师回城。

  这就给大学布局调整设计提出两方面要求。一是,应该在布局调整时,充分听取学校师生的意见,要不要搬迁、怎样搬迁、搬迁后如何办学,这些问题,都必须充分讨论,达成共识。二是,应该就是否接受学校布局调整,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学校的搬迁建设,不但影响师生学习、生活,也会对地方老百姓带来影响。

  我国大学的布局调整,要借鉴国外经验,其中,这种民主决策的方式,是最应该借鉴的。如果不借鉴民主决策方式,而只是由政府部门按照国外大学和城区、社区的外部形态,来构思布局调整,也许会形似而无神似,最终南橘北枳。

  (熊丙奇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