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2015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讲话中指出,面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教研工作战线必须结合实际,实现教研工作指导思想转型、工作任务转型和工作机制与方式转型。

  编者按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2015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讲话中指出,面对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教研工作战线必须结合实际,实现教研工作指导思想转型、工作任务转型和工作机制与方式转型。要进一步增强课程意识,面对学校、教师的多元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与服务,重视学与教过程中关键问题的实践研究,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考试评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研究指导和示范引领作用。

  教研工作转型势在必行。很多省市的教研部门“不待扬鞭自奋蹄”,已经在教研工作的定位、体制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从本期开始,本报通过“聚焦教研转型”栏目,对部分省市的转型探索进行报道,敬请关注。

  江苏省教研室以“教学新时空”新媒体互动平台建设为重点,创新教研机制,转变教研方式,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及各科优秀骨干教师的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为城乡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可以现场参与、能够反复揣摩的在线直播、点播的“名师课堂”,反复放大优质教学资源,努力实现真正惠及每一位教师的教研机制。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不断变革的新背景、新趋势下,教研部门如何发挥和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机制,攻克难点,聚焦课堂、提升效益,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变革传统教研运行和管理机制

  建国初期依照苏联模式建立的各级各类教研室及教学研究机制,在我国已经形成基本规范模式。普遍应用的优秀课观摩评比及听课、评课等常规教研活动,一直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强化教研为基层服务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此项活动,受时空及经费制约,长期存在僧多粥少、受益有限的瓶颈困境。任何一次优秀课评比、观摩活动现场,都只能容纳一定人数,通常只有数百人可以直接受益。面对日益强烈的教育均衡发展需求,教研运行和管理机制创新也被提到议事日程。经过认真思考,我们更新理念,构建了一种教研新方式。

  首先,在目标定位上,从提升质量和促进公平、推进均衡的定位出发,让省级教研活动真正惠及全省所有学校和所有教师。

  其次,在工作策略上“抓两头”:一是充分发挥省教研室的组织优势,保证全省优秀教师和专家有更畅通的渠道,引领和服务于全省所有学校和教师;二是关注底层,通过教研活动组织方式的变革,让全省所有教师都有机会参与省级高层次学科教研活动,保证基层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同步发展。

  再其次,在组织方式上,省教研室借助网络平台把大多数重大教研活动都变成“全省公开教研活动”,让全省各地各校所有相关学科教师,都有机会参与省级教研活动,让全省所有学科教师都能随时观摩优秀教师的优秀课。

  基于这样的理念,一方面我们重组教研室内部机构,增设“信息资源部”来统筹协调;另一方面,我们加速开发“教学新时空”新媒体互动平台,加大对信息技术资源的资金投入。

  以“教学新时空”引领教研方式转型

  建设“教学新时空”新型教研平台,开始是受麻省理工“公开课程计划”启示,与此同时,也源于教研方式转型的需要。一个长期困扰教研工作的难题是:名师、名校长都是忙人,“分身乏术”,现场讲授总要受到时空限制,因此一直只能发挥有限效用。同时,各地名校招生人数有限,优质教育资源长期供不应求,难以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渴望。在传统模式下,无论以什么节奏或者增加多少活动,都无法克服这一矛盾。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