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与之相配套,由全国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制订的《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也即将公布。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表明,酝酿近一年的“校园足球升级版”基本构建完成,中国校园足球将围绕“强基础、调机制、上水平”三个核心,迈出新的步伐、步入新的轨道。

  日前,《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与之相配套,由全国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制订的《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也即将公布。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表明,酝酿近一年的“校园足球升级版”基本构建完成,中国校园足球将围绕“强基础、调机制、上水平”三个核心,迈出新的步伐、步入新的轨道。

  笔者以为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厘清:

  校园足球不等同于竞技足球

  校园足球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竞技足球。这是校园足球的定位。无论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还是即将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都将校园足球的目标确定为“育人”,即,通过校园足球,达到育人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校园足球,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目标是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

  众所周知,中国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虽然近五年初步得到遏制,但近30年呈下降之势,将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学生体质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运动不足。“每天一小时”是国家对每个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要求,但实际情况是,能够达到这个要求的不足60%。因此,能否引导更多的学生到操场上、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集体性强,参与度高,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有效锻炼学生身体,具有独特的作用。

  是学校体育改革的理性选择

  也许有人会问,实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可以有很多项目,如篮球、排球、武术、体操、田径等,为什么单单要选择校园足球?

  目前的校园足球热潮涌动,但在具体目标设定上,却是理性的、有限度的。方案指出,2015年-2020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目标为2万所,足球人口达到2千万,这一数据对于全国43万所中小学校、1.6亿中小学生而言,占比仅为4.7%和12.5%,并非不合理要求,也不存在“大跃进”现象。而推进校园足球,并没有排除其他运动项目的发展。同时,如果能够乘校园足球的东风,改善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等条件,对于校园体育也是大有好处的。

  培养足球人才衍生物

  顶尖足球运动员哪里找?“中国十三亿人口,找不到11个会踢球的?”这样的“中国足球之问”一直困扰中国足球。确实,按照正常逻辑,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有天赋踢足球的,大有人在。遗憾的是,由于青少年学习负担很重,他们大多被“剥夺了运动的权利”,平常都在埋头写作业、答考题,当然找不到。足球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脱颖而出的优秀运动员,应当在运动场被早期发现。

  所以,校园足球的推进和发展,对于竞技足球的重要意义,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广泛普及的方式,“迫使”学生走到运动场上,在运动场展示才华。而优秀运动员的发现与培养,则必须依靠有专业素养的足球专家,要依托有专业人才的体育部门和职业俱乐部来培养。

  校园足球由教育部门主管,丝毫不意味着体育部门可以放弃在发展竞技足球中的主要责任,恰恰相反,足球竞技后备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的主要责任,依然在体育部门和职业足球机构。

  (作者系中国教科院体育卫生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