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说来容易做来难,尽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慕课在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文化软实力输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操作层面,慕课的实施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与瓶颈,而其中,观念的革新是最迫切的。
从以下几个时间节点,能看到慕课在我国发展的轨迹和速度:2012年初,人们还在为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创立的Coursera在线免费课程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拥有了100万学生而惊叹不已;
2013年,慕课“三巨头”,Coursera、edX、udacity中的前两个便已高调进入中国。北大、清华等高校纷纷加盟;
2014年,清华大学把推进在线教育工作作为学校面向未来的战略部署,推出“学堂在线”,完成了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同年,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成立;
2015年,社会力量参与在线教育的新格局,成为除政府、高校之外推动在线教育的又一重要主体。
如果说,几年前的今天,人们还在探讨慕课究竟是否为昙花一现,许多大学的态度还在欲迎还拒,今天,人们已将更多的探讨放在未来大学的功能定位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是否会有新的更高效的知识传授形态,是否要将在线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政府、高校、社会力量三者究竟分别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等问题上。
专家为何呼吁将在线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
【关注】据了解,在国外慕课平台上,人文社科类课程规模远超理工课程,其中大量涉及历史、政治、宗教等内容。
早在2013年,慕课刚刚进入我国之时,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陈吉宁就在我国专门针对慕课召开的首次“大规模在线论坛”上,对将在线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明确建议:尽管慕课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慕课的商业模式或者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还远没有清晰,但我们不能期盼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再采取行动,面对在线教育的浪潮,我们有责任为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共同努力,首先就要制定清晰明确的国家战略,必须从国际挑战、国家教育全局和人才战略的高度加强了解和把握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制定发展在线教育的国家战略,形成长远聚焦发展的合力。
两年过去了,这一观点已在实践中逐渐得到印证。在国外,许多慕课课程制作与推广都包含政府行为。美国国务院资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英文写作原理”课程,英国文化协会今年9月将推出“探索英文:语言与文化”,Coursera平台依托美国驻全球大使馆建立学习中心,供学习者面对面交流。
而在国外政府“深度介入”慕课推广的同时,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对于当初我国多所知名高校热情“拥抱”国外慕课平台的做法进行反思,“外国慕课平台掌握我国学习者数据。由于我国学习者在国外慕课平台学习时,其用户属性和学习行为数据均保留其上,具有巨大的潜在利用价值。”
因此,许多学者对将在线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高水平慕课平台进行呼吁。教育部在线研究中心副主任聂风华分析,“当前,有必要集中优势力量建设、输出一批慕课,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集中优质资源、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在线教育平台,也是当务之急。有专家建议,“国家应给予资金、政策支持,依托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平台形成国内外兼容的国家平台。”
慕课教学大势所趋,名校名师能否接受这一转变?
【关注】清华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则跟慕课有关的故事。清华大学慕课平台选课率最高的一门课为《财务分析与决策》,主讲人清华大学会计系主任肖星有一位特殊的学生,29岁的承德小伙子杨明,由于患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杨明体重不足25公斤,15年来,他在平地上最远只能走200米。一年多来,他坚持学习清华学堂在线的网络课程,已经拿下十几门课程的结业证书,杨明最喜欢的就是肖星老师的课。一次“师生见面会”上,肖星第一次看到这位特殊的学生,深受震撼,也更坚定了她从事慕课教学的信念:给更多学生带来学习的机会,让更多人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慕课说来容易做来难,尽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慕课在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文化软实力输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操作层面,慕课的实施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与瓶颈,而其中,观念的革新是最迫切的。
不少高校负责人坦言:“慕课推行之初,许多老师动力不足,有各种担忧,关于课程质量,关于课堂的自由度等。而被推选为录制慕课的老师多数是学校内的知名教师,让这样一批本已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教师进行自我突破,是需要一段过程的。”
关于慕课,名校的名教师有自己的顾虑,非名校的教师也有自己的担忧。随着慕课的大规模快速推进,更多高水平大学的课程向社会开放是大势所趋,没有机会进入一流高校的学生将有机会在线学习一流高校教师的授课,未来,普通高校的教师或将有一部分从课程的主讲人转为“导学人”,负责课程的导学、线下交流与答疑解惑。能否理解并接受这一转变,也需要过程。
而就在这段理解、接受、参与的过程中,国内高校慕课飞速发展。以学堂在线为例,清华大学《财务分析与决策》课,选课覆盖面已高达全球201个国家和地区,覆盖18万学子,与之相比较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年最多覆盖60个学子,对比下来,有人将其喻为“线上一年等于线下千年”。
更值得关注的是,慕课教学已开始参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过程,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日前启动了我国首个混合式教育的硕士学位项目——“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项目,在招生录取上突破了以往学生参加完工程硕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后,需要进行专业笔试和面试的模式,以在线课程替代专业笔试,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记录的学生学习行为大数据进行选才,在培养上,所有课程都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混合式培养大数据工程硕士。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助燃还是“虚火太旺”?
【关注】未来三年,某企业将在全国100所高校完成专业课程开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我国将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也就是说,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包含高校、政府、社会三部分力量。
而如果被问及高校、政府与社会力量,哪一方对于在线教育的拥抱热情更高,很多人会说是社会力量。几年前,当慕课的概念刚刚进入国内,有关在线教育产业化的讨论就十分热烈,许多人将在线教育看做未来极具投资潜力的产业方向,而此后多家在线教育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也印证了预想。
其实,相较于产业的红火,社会力量对于高校开展慕课主动性的“推动”甚至“倒逼”更值得关注。我们看到,此次校企业合作的最大突破点,是不仅与高校共同研发课程,还为学习者提供资质认证,而此前,某企业通过泛互联网领域的在线教育培训和“找座吧”,已经在力求打通教育上下游,为学习者提供测评和培训课程的同时,也将学习者直接推荐给百度、搜狐、亚马逊等用人单位。
无疑,这是对于高校的“挑战”。未来,当越来越多的企业直接与高水平在线教育平台合作,高校的角色和地位是否会发生改变,社会对于高校文凭的热衷程度是否会降低?
不少专家指出,目前,许多在线教育公司还是将传统的考级、考研、职业技能考试培训从线下机械搬到线上,没有真正领会 教育的真谛。但无论怎样,我们应当承认,社会力量已经成为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并正在助推我国在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