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式发展历程。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京师大二附中”)作为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经历了提出数字校园建设理论框架、明确数字校园的功能定位及实施策略到启动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并对智慧校园建设如何促进师生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专题针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在实践中如何助推师生发展等情况介绍北京师大二附中的经验,分析容易出现的误区,为同行业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记者:作为北京师大二附中分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者,请阮校长简要谈一下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阮国杰:学校教育信息化是以数字校园为抓手展开相关内容建设的,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我校数字校园建设背景与发展历程。我校数字校园是从2009年底开始建设的。当时学校正好完成了国家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示范项目——校园网IPv6技术升级子项目,学校建成了支持下一代互联网访问的先进网络基础设施;此时又逢北京市推动建设数字校园实验校的契机,学校特地成立了数字校园项目组,由我担任项目主管,通过项目运作机制推动了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到目前为止,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从时间周期看,基本上是每年一个阶段。下面概要说一下我们每个阶段重点做的事情:

  第一阶段(即2009至2010年初):重点提出了数字校园建设的理论框架,重点突出五个业务中心(即数据资源中心、课程中心、指导中心、发展中心、服务中心)的概念内涵;通过自主研发,建成了简单的数字校园集成门户。

  第二阶段(即2010年底至2011年):重点提出了数字校园的功能定位及实施策略,为数字校园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导向;通过自主研发,建设了近百项的数字校园应用与资源。

  第三阶段(即2012年):提出了面向应用整合与未来发展的数字校园技术架构,重点突出了系统建设的五层技术模式,为全面升级建设数字校园奠定了基础;并启动智慧校园建设。

  第四阶段(即2012年底至2013年初):开展数字互动课堂实验,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建设泛在的数字学习环境。

  第五阶段(2013年底至今):提出智慧校园支持学校个性发展的思路与策略;建设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智慧校园应用。

  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智慧校园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12年教育部认定为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3年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吸收为理事单位;2015年3月,学校智慧校园通过了北京市教委的评估,被授予为“数字校园五星级学校”。

  记者: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发展历程是密不可分的,结合北京师大二附中学校实际,请阮校长谈一下“智慧校园促进师生发展模式探索”这一主题出台的初衷。

  阮国杰:关于这一主题出台的初衷,大致有三个方面:首先学校60年来的办学实践,形成了以“人文 自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精神,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我们追求“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在确立教育信息化试点主题时,我们认为与校园文化精神是吻合的;第二,我们早在学校层面探究数字校园建设理论时,就已明确提出,数字校园建设的最终宗旨是促进师生发展;第三,我们期望在进行试点时,能以自主、个性为切入,深入研究智慧校园如何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如何有效积累可适用资源,支持高效率的课堂互动;如何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及时、有针对性的评价与指导。

  记者:针对智慧校园建设对学校师生发展的影响,校方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的?

  阮国杰:学校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智慧校园建设的。

  第一,开展数字互动课堂教学实验;

  第二,开展专题资源建设,促进部门整体联动研究;

  第三,开展主题课程建设,引领学生深度参与;

  第四,展开新型应用孵化,引领有教育思想的教师深度参与。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