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于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2015年教育信息传播与技术协会夏季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任友群作为一名教育技术学专家谈了谈他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

  在浙江省去年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施行“七选三”,技术课成为这七分之一。自2003年信息技术课成为全国高中必修科目以来,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算学得好?在日前于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2015年教育信息传播与技术协会夏季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任友群作为一名教育技术学专家谈了谈他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

  回顾自03年至今,信息技术课程及其相关教学设计和师资力量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据了解,目前我国高中阶段已全面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并向学生提供五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以从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 初步选一门选修课。此外,03年来全国中小学教材省定委员会共审定通过5套教材,并且信息技术课程基本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研体系。

  据任友群透露,五门选修课中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运用这两门课选修的同学最多。任友群认为一方面是由于这两门课程应用性较强,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提出更高专业要求。

  新时代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现代学生要掌握的是学科背后的思维,而不仅仅是操作,让他们从学习知识技能到培养解决科学问题能力。”任友群教授表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会学生使用一种或几种工具,而是让他们成为“数字公民”,对数字、系统、计算、数据库等的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层,“现在的孩子所要具备的信息素养和内涵与他们的父辈、祖辈将大不一样。”

  近年来,信息素养的发展呈现低龄化趋势,让原本“零起点”的高中课标越来越不能适应。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第一课仍旧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而在全国范围内部分初中、甚至小学已经开设信息基础课程。“高一信息课从哪里起跑?”任友群表示,初高中衔接也是当前课标修改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提到课标改革应该关注初高中的课程衔接,任友群表示,“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将重新规划和设计选修课程,满足对学科拥有不同深造要求的学生。”在他看来,信息技术课程应成为真正有益于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必修”课程,而不仅仅是一门“必考”课程。

  在研究发达国家研制的有关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文献后,课标修订工作小组发现欧美高中大部分是独立开课的,初中独立开课的也有增多的趋势,小学则基本上是融入其它学科的,但不管怎么开课,各国最新颁布的有关文件均体现了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美国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2011年公布的k﹣12计算机科学课程标准将学生划分为6年级、7至8年级和9至12年级三个学段,要求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计算机技能、通讯设备应用、计算方法等内容,并强调算法、思维和编程能力的培养。

  2013年,欧盟发布发展和掌握数字素养体系中明确提出孩子们应掌握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数字环境中培养孩子的交流能力。同年,英格兰颁布国家课程标准,要求计算和计算思维的培养应整体贯穿从5岁到高中阶段划的学习。这套标准将孩子分四个学段,并且对其中最低学段提出了争议较大的要求。标准要求,5﹣7岁的英国孩子应理解运算、创建和调试简单的程序、逻辑推理预测程序运行的行为等。

  回到大洋洲,澳大利亚公布2015最新课标,其主要指导思想为,以培养创造能力为核心,掌握设计能力和数字技术,培养创造思维、系统思维和计算思维。

  任友群教授表示,中国的高中信息技术同样以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为目标。据他透露,课标修订工作小组也希望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程能有电子教材,并探索在中小学中建立一定的实验环境。与此同时,任友群也反复强调,“我所说的一切都还是在研制过程中,是整个课标修订工作小组半年多来在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下,经过辛勤努力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未来,大家还会深入讨论和研究,付出更多的努力使之更加精致化,最后还会征求更广大范围的意见。”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