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电子教科书是新生事物,不如说电子教科书正在新生中。尽管电子教科书这一提法早已有之,但随着世界范围的课程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其内涵不断变化,一直处在概念重构的过程中。

  与其说电子教科书是新生事物,不如说电子教科书正在新生中。尽管电子教科书这一提法早已有之,但随着世界范围的课程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其内涵不断变化,一直处在概念重构的过程中。美国教育部部长邓肯曾预言,属于电子教科书的时代即将到来,纸质教科书在几年之内将会走向历史,现在看来明显乐观过甚。

  2010年,上海市教委宣布未来5年内在上海普及电子教科书,各项工作在政府推动下,进展顺利,然而正如媒体意味深长所言:“争议还没有定论,电子书包已经来了。”但另一方面,作为正在新生中的电子教科书,我们需要的不是质疑与观望,而应该是呵护与催生。

  对新生中的电子教科书来说,教育“语法”与信息“语法”之间紧密的共同构成、流畅的相互表达,才是它的“basic语言”。问题的难处是,教育教学在改革发展中,信息技术在演变进步中,这多少让人联想到“空中加油”。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电子教科书包括软件部分,也包括硬件部分。硬件设施可以通过投入慢慢实现,但对于软件部分,要防止技术至上倾向,这一倾向可能是慢工出细活,更可能是慢工出错活。电子教科书的软件设计是一项“灵魂工程”,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统摄下的更先进的教育、更先进的教科书、更先进的学习。我们发现有些软件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开发的,长的是钛合金的心脏,泵的是应试教育的血液。这一方面需要制定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精神的电子教科书相关标准,另一方面有赖于区域和学校的体现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数字化教学实践的积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等,在电子教科书使用方面,尝试使用ipad(一种平板电脑)设备,依托数字化平台,进行了有价值的数字化实践。两所学校采取了副科向主科渗透、低年级年高年级递进、试点向常态化过渡的策略,探索新的教学及课堂互动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为高中进行基于移动设备的数字化学习试点,勇气可嘉。该校教师不局限于现有平台,还利用网络上的各种应用程序,特别是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弥补了电子教科书不完善的地方,做法和经验值得期待。

  电子教科书使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尤为关键。总体看,教师课程教学的理念和水平,以及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媒介素养,是制约电子教科书使用的瓶颈。如何两手抓、齐步走,亟待制度性的师资培训、学校层面教师校本研修的倡导、课堂教学实践这三个方面予以探索和实施。尽管早在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就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但实践中两者的整合基本上是偶发性的,远非常态,我们能够看到的整合常常仅限于公开课。这一学科与信息技术隔离的现象需要高度重视。这也是造成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媒介素养普遍短缺的最重要的原因。制度性的师资培训方面,需要开发相应的课程,将先进的课程教学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避免单一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式的培训。

  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需要基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持续的经费投入来保障。数字化校园是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基础,通过教学资源、科研信息、综合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制作、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数字化虚拟教育环境。按照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要求,我们主张区域统一布局,通过教育云平台对区域教育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和教育活动进行数字化整合,构建能实现跨机构、跨平台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从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看,也需要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总负其责。单个学校的先行先试,应在上级部门的规划中,否则就面临着另外找钱的难题,即便开工也难以为继。由于电子教科书产品与服务的未定性,项目内容和成本处在变化过程中,需要将估算、概算、预算、结算和决算结合起来,真实反映电子教科书开发和采购的价格事实。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