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的成立申请被正式批复。黑龙江省体育局和哈尔滨市教育局利用闲置的兴隆小学,联手启动一场历时3年的“改造战役”。“学校是两家联办、双重管理,教育部门负责师资和教学,体育部门负责训练保障。哈尔滨市教育局先期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校舍改造,标配18个标准教室以及实验室、微机室等,多媒体设备比普通中小学还好。正在建设的多功能综合楼由黑龙江省体育局投入,以便将来集中食宿。”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副校长刘红梅说。

全国首家体教联办冰雪运动学校落户哈尔滨

体教结合,何处破冰

  3日,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老师(右一)辅导一年级学生写作业。(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3日,教练员(左一)为学生讲解动作要领。(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东北的冬天,总是来得很早。10岁的李爱君自从练起短道速滑,每年这个时候都要跟随教练,从老家黑龙江七台河来到哈尔滨训练,基本处于“半辍学”状态。作为中国冰雪运动的大后方,索契冬奥会中国代表团一半以上的运动员出自黑龙江省。在这里,有很多像李爱君一样的孩子,被迫面对体育与教育的“单选题”。 

  不过,改变正在发生。10月28日,筹备3年的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正式揭牌,目前已接收省内外冰上项目的340余名青少年运动员。这所纳入教育序列的九年一贯制特色学校,首创体教联合办学的学训新模式,让“李爱君”们重归课堂,实现文化知识与体育技能的同步发展。“这种完全意义的体教结合,在黑龙江是第一家,在全国也不多见。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真正对接,无异于一次破冰之举。”黑龙江省体育局局长郭铭玉说。 

  创新 

  运动员接受正规教育,“双重身份”拓宽上升通道 

  对于中国运动员而言,文化教育缺失的病痛可谓久治不愈。在现行体育人才培养轨道上,绝大多数运动员处于金字塔基,由于无法接受系统的文化学习,从而引发成材率低、畸形发展、退役出路窄、再就业困难等连锁反应。有业内人士直言,出口不畅导致入口萎缩,许多家长不愿让孩子从事体育训练,近年来不少项目的人才储备日渐稀薄。 

  “重体轻教”的积弊,成了郭铭玉的一块心病,“体育部门不能只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让运动员在退役后有谋生能力、有一技之长,同样责无旁贷。”在黑龙江体育系统内,已有一所中专性质的体育运动学校,郭铭玉下决心“抓两头”,即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形成“一条龙”的完整教育体系,并在人数相对集中的冰雪项目上率先实践。 

  2011年9月,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的成立申请被正式批复。黑龙江省体育局和哈尔滨市教育局利用闲置的兴隆小学,联手启动一场历时3年的“改造战役”。“学校是两家联办、双重管理,教育部门负责师资和教学,体育部门负责训练保障。哈尔滨市教育局先期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校舍改造,标配18个标准教室以及实验室、微机室等,多媒体设备比普通中小学还好。正在建设的多功能综合楼由黑龙江省体育局投入,以便将来集中食宿。”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副校长刘红梅说。 

  以往专业运动队的文化教育,难以形成系统性教学,课程设置、难度也与运动员的实际状况脱节。这所“体教结合”学校的建立,使孩子们得以接受正规的九年义务教育。刘红梅介绍:“学校开设12个班,涵盖9个年级的学段,采取半天文化课半天训练课的模式。每周文化课达25个课时,与普通中小学基本一致。所有学科按照大纲基本开满,但教学难度和标准会适当降低。” 

  在冰雪运动学校,这些孩子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享有哈尔滨市学籍的学生,又是归属竞技序列的运动员。“他们毕业后,有发展潜质的可以进入专业队继续走体育路,资质稍差但学业不错的可以正常考取高中和大学。”黑龙江省体育局机关党委副书记蔡秀丽认为,“两条腿走路”不但拓宽运动员的上升通道,也是扭转体育后备人才短缺的有效路径。 

  磨合 

  体教两部门联手办学,在现有体制框架破解难题 

  从上世纪80年代探索至今,“体教结合”在国内已经行进30年。两种运行系统之间的无形壁垒,让体育融合教育的链条总在关键时刻断裂。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的最大价值,在于成功衔接两个部门、协调双方资源,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合力破解难题。 

  “体育和教育系统,两个部门联手做事,最关键是思想观念达成统一。”郭铭玉表示,为避免学校运行中出现波折,对许多核心问题都事先明确。比如资金保障,教学方面的投入全部来自教育经费,体育部门在场馆设施、训练器材、食宿方面给予长期稳定投入。同时,学校设立招生准入制,入校学生必须具有一定冬季项目训练基础,并明确其注册权、代表权、奖励等权利归原地市输送单位。 

  不过,即便争取来教育部门的全力支持,在学校筹建过程中,总有困难如影随形。据透露,由于黑龙江全省教师超编,省编办不再新批中小学教师编制。刘红梅坦言:“最困难的编制问题,最后是市长亲自拍板解决,目前全校32名教职工的编制相当于从其他学校挤出来的。” 

  而在文化教育之外,这所学校更肩负培养、储备冰雪后备人才的责任。目前,全校生源大多数是省内各地市的集训队员。省体育局提供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3个训练场馆,又额外增加一块场地供学生使用。黑龙江省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孙军兼任学校的副校长,孙军表示:“我们不掐尖,这些苗子的训练仍由所在地市的原教练负责,教练的人事管理归地方,我们只从业务上进行监督和指导。” 

  从“只练不学”到“边学边练”,这些孩子的命运正逐步改变,但体育与教育的磨合却远未终止。“小运动员之前跟着基层教练,学业水平差异很大,按照既有教学模式肯定行不通,重新寻找方法非常艰难。”刘红梅说。 

  探路 

  变通体教结合,体育系统内形成“一条龙”学训模式 

  如果说,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是“入口”,那么2015年9月正式开学的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将成为“出口”。郭铭玉表示,这所大专与省体校的中专教育相衔接,设有运动训练、公安、康复医疗、体育服务与管理4类专业,为运动员量体裁衣解决就业。黑龙江通过与教育部门合作,在体育系统内部形成“一条龙”学训新模式,不失为“体教结合”的一种变通探索。“各地情况不同,不好说推广或复制,毕竟这只是我们因地制宜的尝试。”郭铭玉坦言。 

  有业内人士透露,当初有意把省级专业队与大学联办,或者让更多高校更多专业对运动员开放,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即便是这所冰雪运动学校,如果没有政府出面协调,仅靠单个部门也难以完成。正如孙军所言:“大家对体教结合期盼已久,但由于没有先例,只能摸索着前行。作为探路者,这所冰雪学校遇到的问题,也是其他体教结合方式无法回避的障碍。” 

  无论如何,黑龙江已然迈出“体教结合”的突破一步。李爱君重新捡起书本,雪上项目的近200名孩子很快也会入学。“从冰雪运动学校长远发展看,必须保证教学质量和延续性,有些年级可以按学科往上过渡,有些年级则要开设综合大课、选修课,甚至采取走班制、选课制。希望两三年后,孩子们不仅体育技能过硬,学业水平也能与普通中小学拉齐。”在刘红梅看来,这是为冠军铺路,更是为人生奠基。 

  【短评】

在务实上多下功夫

  但凡涉及体育后备力量欠缺,抑或是运动员素质难登大雅之堂的问题,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体教结合”。 

  而“体教结合”能在多年前叫响,其根源却在于体育与教育的严重割裂。这种割裂既表现在适龄青少年一旦进入体育系统,就意味着基本不再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也表现在适龄青少年一旦进入教育系统,即便有再好的运动潜质,也很难获得在体育大赛中脱颖而出的机会。 

  有人曾试图改变体育与教育严重割裂的现状,但硬生生将教育“嫁接”到体育上或将体育“嫁接”到教育上,并不能起到弥合二者裂痕的作用。按道理来说,教育中本来就该有体育的内容,而体育中也本就蕴涵教育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体育与教育更像是一对难以谋面的陌路人,即便好不容易碰上一面,也很难发生化学反应。 

  一些“体教结合”的尝试难以取得成效的背后,隐含着教育与体育难以真正融合的无奈。日前,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在酝酿3年之后才正式成立,也可验证体育与教育实现真正融合的难度。作为从入口到出口已经实现贯通的“体教结合”尝试,其用心之苦用力之深可见一斑。而这种既瞻前又顾后的做法,堪称多年“体教结合”实践中的破冰之举。 

  可以想见,哈尔滨冰雪运动学校成长过程中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将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但这种“体教结合”实践的艰难程度同样不能低估,毕竟以“体教结合”的方式培养有冰雪特长的人才还是一个全新尝试。为此,只有坚持不懈走下去,“体教结合”的路径才会越走越通畅。(记者 郑轶)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