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等新概念脍炙人口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改善也成为会议桌上的课题。
在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等新概念脍炙人口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改善也成为会议桌上的课题。今年2月份,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称,我国计划三至五年内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办学条件,学生带着桌椅上学、孩子自己生火做饭的情形将不再重演。近期山东、广西、四川等多省份在大暑时节来临前,吹起了改革“凉风”。
政策先行,铺平教育公平路
我国地区经济水平的巨大悬殊,造就了教育教学资源的不均衡。贫困地区,办学成本较高,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不足,村小和教学点运转较困难,教师队伍不够稳定等问题,仍是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今年1月初,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要求,三至五年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小学辍学率努力控制在0.6%以下,初中辍学率努力控制在1.8%以下。
此次主要实施地区以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为主,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兼顾其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贫困地区。
意见要求,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学校宿舍、床位、厕所、食堂、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县镇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逐步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在生活方面,保障寄宿学生每人一个床位,消除大通铺现象,食堂或伙房洁净卫生。
挥斧操刀,多省份落政策到实处
按照中央文件对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各省纷纷进行大刀阔斧的工程。力图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进程出力。
记者近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获悉,为解决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大通铺”问题,广西计划在2014年至2017年筹措1000亿元,优先投入1亿元集中采购13.39万套学生用床,让农村住校孩子能“一人睡一床”。同时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学校,解决城镇学校“超大班额”。
在山东,也预计在未来3-5年,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对学校厕所进行改造,消除旱厕,厕位应达到省定标准;寄宿制学校要保证学生每人一个床位,消除“大通铺”,同时还要配备必要的洗浴设施;有用餐需求的学校要建设学生食堂、餐厅等。
此外,山东还将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和音体美器材,配备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图书;改善学校体育设施,重点对土质运动场进行改造,实现消除土质运动场的目标。
同样在四川,该省政府于日前也下发了《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专项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城乡校长教师配置更加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城镇“择校热”和特殊群体受教育问题基本解决等四个具体目标。要求到2018年,全省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形成。
暖在人心,义务教育公平不是梦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改善,在更大程度上关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有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300万,大部分在薄弱学校学习。只有教育改善,才能让学生不输在人生起点,才能培养改变当地面貌的人才。以山东为例,2013年山东省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4068所,在校生达943.96万人。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中央财政每年将投入350亿元,用5年时间聚焦贫困地区,使那里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都能基本达标。
实际上,要实现绝对教育公平有很大困难。因此,只能通过措施一步步地去实现,循序渐进、逐步推行。通过调整教育资源配置,使得教育资源进一步均等化。
促进教育公平,让贫困地区孩子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中央反复强调的重要教育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强调“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占全国85%以上,农村学生占全国70%以上,覆盖了同龄学生的大多数,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均衡关乎社会公平正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教育公平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社会发展,教育公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客观要求。我国实施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等,为农村教育提供了大批教师,为边远贫困地区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汇聚起促进教育公平的积极力量,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
如今,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让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推动教育的协调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教育公平的希望。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以教育进步促进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