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6日电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副校长、农工党湖南省委副主委张灼华建议,高等教育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为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国梦做好人才准备。

  张灼华表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教学的模式得到了不断的改进,招生规模和人数不断增加,不仅给年轻人学习的机会而且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科学支撑。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支撑。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对科学创新的需求更加迫切。 国内外已有的科学技术和理论不足以支撑社会新的发展需求。我国已经到了要求高校有能力培养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和更有创新意念的人才,又要能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理论发展中有所建树和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同时,我国家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也不可能只注重国内的经济增长;不再也不可能依靠国外的科技引进;不再也不可能只关心中国本国的发展。未来的岁月里,中国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国际社会发展、建立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的责任和机遇。为承担这一历史责任和迎接新机遇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有能力从促进科技发展逐步过渡到引领全球科技创新。教育的改革就应该以应对这一挑战为基本目标,培养有创新能力同时又有国际视野和促进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的新型人才。为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国梦做好人才准备。

  改革体制与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在“教”上有很多经验,应该是很成功的。学生能很好的学习老师的讲课和教材。同时,我们也花费大量的精力编写好的高等教育统一教材。然而,这一方法并不能高效的培养创新人才。其主要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高等教师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不足。有丰富研究经验教授的教学能将学生直接带到问题的前沿。一个好的教授应该是在一线工作的科学家。以为这些科学家了解自己所在领域的科学前沿,清楚本学科内的关键科学问题,知道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和技术原因。当他们在从事教学时,其思想将和学科基础一同传授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带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于是,学生是站在教授得肩上和学科的前沿学习知识。他们思考着前人和我们自己目前不知道而又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教育的价值达到最高值。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目标都是解决人类发展和生存的问题,建立有效的人类发展模式。因此,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建设有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的高校,使每一个教师既是科学家又是高校教师。目前我们绝大多数的课程仍旧是通过“老师”来教授,高校中科学家的数量远远不能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我们要改革高校管理体制,着重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改革高校的课程,开创以科学和社会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加快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未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是实现我国教育的国际化。然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点应该是教育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包括派遣中国学生到国外接受教育和我国招收国际学生。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向国外派遣了大量留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为我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仍在初级阶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政治和经济强国必定是一个文化和经济活跃、发展理念创新、教育发达的综合体。同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又是影响国际社会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又是影响国际社会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二战前后的欧洲和二战后的美国便是最好的例子。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国际学生和移民在欧洲和美国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和教育交流也必将为中国的发展和中国承担的不断延伸国际责任发挥重要的作用。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学习中国文化,见证中国的发展,了解中国对国际事务的立场。他们是国际社会客观了解真实中国的窗口。同时,留学生也向中国学生传播他们的文化,促进中国学生在国内也能认识对世界,了解多种不同文化,树立国际视野。在科学创新上,留学生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国际上众多的知名的科学家都有过在海外学习或研究的经历。中国留学生在留学国的学术成就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美国国际教育协会认为“留学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桥梁,把国际的视野带进教室和实验室,促进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创新。”因此,在我国建立有效机制、在有条件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国际学生,招收外国博士后和外国研究人员的时机已经到来。作者建议我国尽早把这一机制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为实施教育国际化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加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