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工程。 

  这是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10年来,一项项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一批批新鲜经验得到推广,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未成年人成长环境逐步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 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2013年国庆佳节来临之际,全国各地青少年踊跃参加“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这一活动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共同举办。各地各有关部门同时把网上签名活动纳入中小学校德育教学,采取班集体签名、召开班队会等多种形式,深化宣传教育,提升活动效果。 

  这是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党中央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着眼于民族发展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 

  10年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日益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和完善。同时,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目标责任机制、监督考核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等。 

  10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扎实有效地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如各级文明办积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教育行政部门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文化、科技、广播影视等各部门都按照各自职责参与其中。 

  10年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衔接日益紧密,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整合。如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以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家长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不断加强,以引导更多父母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更加注重发挥社区的作用,使社区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相互衔接等。 

  赢得未成年人,才能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10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不断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凝聚起全社会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工作合力。 

  采取切实举措 探索新鲜经验 

  2014年新学期伊始,重庆沙坪坝区树人小学三年级(6)班的同学就得到一本有趣的课外读物——《立德童谣》。“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张俊男发现,拿到书不到两天,班里几乎每名同学都能够背出书中的一两首童谣。“这是一种潜移默化向孩子们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她告诉记者。 

  10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不断探索新思路,创造新办法,运用新形式,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福州市开展一系列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的各式各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不给他人添麻烦,做文明有礼福州人”“志愿服务我先行,爱心奉献促文明”“学习美德少年、做有道德的人”等。一些活动长期开展并形成了品牌,引导未成年人在参与体验中接受教育,在融入生活中得到熏陶,在自觉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川省推出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载体的活动平台,建立起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公益性课外教育阵地,使农村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薄弱状况得到改善。  

  扬州市中小学围绕建“诚信扬州”,开展“诚信师生”、“诚信校园”创建活动;围绕建“礼仪扬州”、“友善扬州”,开展“感恩教育”、“迈好青春第一步”、“十八岁成人仪式”系列教育活动等,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在北京、在上海、在广西、在云南……10年来,各地各部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可以说,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内容不断充实,方法手段更加有力。 

  形成良好局面 孩子健康成长 

  一名福州的小学生曾向学校教师交了一份独特的寒假作业:几张在福州街头拍摄的路人助人为乐场景和闯红灯的照片。这位小学生说:“同学们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照片,大家将这些照片互相传着看,想想以后要如何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润物细无声。随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广大未成年人在幸福快乐中健康成长。 

  我们看到,在迎接和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广大未成年人积极参与“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他们热心公益、奉献社会,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理性、责任与担当。 

  我们看到,汶川大地震后,孩子们满怀激动的心情,踊跃评选他们心目中的灾区好少年。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孩子们中广为传播、得到弘扬。 

  在家里,他们孝敬父母;在学校,他们尊敬师长;在社会,他们奉献爱心。孩子们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知荣辱、学礼仪、讲道德,展现了当代未成年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和精神面貌。 

  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发展,随着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孩子们必将学习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成长得更好。(新华社记者 隋笑飞)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