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着春节的寒假,眼下已进入倒计时。中小学生们的“假期感觉”如何?开学前这段时间他们都在忙什么?
家长“制造快乐”让假期很有乐
假期中的孩子快乐充实与否,与家长的“点子”有很大关系。 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一学生小吴,春节期间随父母到台湾旅游,台北、花莲、垦丁、高雄,一路下来,不仅领略了大美的自然风情,也为两地一脉相联的人文传统所陶醉。小吴说:“以前一直以为台湾的最南端是鹅銮鼻灯塔,去了才知道最南端应该是距离鹅銮鼻8.6海里的七星岩。那里是太平洋与巴士海峡的交界处,由于洋流的影响,波涛汹涌,周围全是海天一色望不到尽头的壮阔景象,顿生人为沧海一粟的感慨。”酷爱博物馆的小吴在台北故宫参观了足足5个小时,“台湾诗人余光中看到台北故宫里的核雕文物后,产生这样的感觉——仿佛我站在时间的河岸,和苏轼打招呼,这一刻,时间因文物而产生了永恒之感。我到了台北故宫,对余光中的这个感受有了相似的感觉。” 南京小西湖小学分校六年级女生濮子衿笑容灿烂地告诉记者,过年前,她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附近的中学考察了一番,提前进入“中学感觉”。春节期间,家里把表姐送的从“淘宝”上买来的“桌上足球”、“迷你乒乓球”等娱乐设施安装起来,小小的不占地方,但特别好玩。由于爷爷奶奶是“老南京”,亲戚特别多,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拜年。亲戚朋友的孩子见了这些“大玩具”,也都很喜欢。濮子衿带着他们打乒乓球、踢足球,玩得不亦乐乎,有趣又健身。另外,濮子衿的爸爸妈妈还特意安排了一天作为“博物馆日”,带着她去参观刚刚开馆的南京博物院新馆。“去之前,我就做了功课,知道南博是中国第三大博物院。尽管有此心理准备,但走进博物院,还是很吃惊——南博好大啊!几个馆光走下来,就花了近4小时。除了历史文物,南京博物院还增设了民国风情街,展示当时南京的街景民俗,很开眼界。” 到农村过年却“闹”着要回城
一些爷爷奶奶在农村的孩子,寒假期间跟着爸爸妈妈回乡下过年,却有点“闹心”。 “一年到头,难得春节几天回老家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可儿子到老家后第二天就闹着要回城,问原因还不肯说,就是一直板着个脸不高兴。”老家在连云港赣榆农村的周先生,14岁的儿子上初一。说起带儿子回家过年的事,周先生一脸的尴尬与无奈。好不容易挨到大年初四,夫妻俩再也“拗”不过孩子,只好匆匆回城。“一回到南京的家,儿子连鞋子都来不及换,就直奔厕所——原来儿子不习惯上农村的厕所,几天来一直憋着不肯大便。” “这件事还不敢跟老人说,怕伤了他们的心。”周先生哭笑不得道,得知南京的小孙子要回来过年,春节前爷爷还特地把老式蹲坑旱厕拆了,买了搪瓷质地的蹲式便器,在院子后面建了新厕所,每天打扫得干干净净,几乎没有异味,可孙子还是不领情。“虽然农村老家近几年的变化很大,但跟南京的小家相比还是有距离的,不过,这不应该成为孩子春节几天都不肯呆的理由。”周先生坦言,“这其中有孩子娇气的因素,也有心理距离问题。如何让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保持对农村亲人的一份感情,这是我们家长需要认真思考对待的问题。”
在家太孤单上了“校外校”
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离开学还有一个星期,但南京不少孩子已提前进入“上课状态”——在校外辅导班补习功课。 从年初八开始,初二学生杨睿成就到校外辅导班上课了,连续补8天,直到开学。补习的功课有数学、物理、外语三门,每门课每天补习两小时,费用70元,三门课一天的补习费用为210元,8天为1680元。由于上课的地点离家较远,早晨6点半他就要起床,先坐公共汽车再转地铁,从早上8点一直上到下午2点半。“喜欢补课吗?”记者问。小家伙的回答很干脆:“喜欢。”“为什么?”“一个人在家呆着也挺无聊的,还不如出去上课。”
杨睿成告诉记者,辅导班10多个同学都是属于这种情况——春节后爸爸妈妈要上班,一个人在家太孤单,所以大家都乐意出来上课,中饭问题也顺便解决了。再就是被未来的升学竞争压力驱使,一位即将“小升初”的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刚过年孩子就到校外补习了:“不加紧学习,将来怎么能考上好学校?” 有关专家指出,假期中孩子因为闲暇孤单上校外辅导班,本身无可非议,但不能窄化为单纯的功课补习,让校外辅导成为应试“助推器”。曾在南京工作、2012年移民美国的Irene女士,孩子正上四年级。她告诉记者,美国的学校和家长都倾向于让孩子在假期中尽情玩耍。“假期就是假期,应该让孩子进行人文和自然知识的‘充电’,以免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被机械的补习扼杀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