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建成县市区直通式城域网1个,建设数字校园10个。600所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8000个班级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90000名师生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收集、整理、创造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使用、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课堂”等教育形式,加速优质资源共享。一、指导思想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37)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建成县市区直通式城域网1个,建设数字校园10个。600所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8000个班级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90000名师生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收集、整理、创造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使用、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课堂”等教育形式,加速优质资源共享。
一、指导思想
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第一年,是落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转型升级”总战略的关键之年,是株洲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市的冲刺之年,全市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公平、提质量、增活力为主线,以推进“四个转型”、实现“五个升级”、强化“六大保障”为重点,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力促人人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人人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继续实施《株洲市建设教育强市行动计划(2010-2015年)》,确保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市。
二、重点工作
(一)着力促进“四个转型”
1、促进教育观念转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1)坚持德育为首的人才观。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公民意识。建好“数字少年宫”,办好网上“家庭教育大讲堂”,举办全市现代家庭教育论坛活动,推介现代家庭教育成功案例;启动家庭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拓宽教师与家长联系交流的渠道,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孩子。
(2)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观。遴选10所学校开展试点,指导学校使用各种测评手段,了解2014年秋季新生的情商、智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在此基础上,学校联合家长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成长方案,组建适合学生的成长导师团队;团队负责实施学生成长方案,学校定期检测实施效果。
(3)坚持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扩大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的途径,继续深入推进体艺“2+1”项目,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健康和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培训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促进管理方式转型,不断提高治理能力
(4)用改革激发活力。建立权责明晰,管、办、评分离的管理体制,着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改进政府宏观调控方式,综合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强化教育督导功能,成立株洲市教育督导委员会;在推广督学责任区“醴陵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市级督学责任区 “1+X”模式。
(5)用服务提升形象。坚持开展教育阳光服务,做好办事指引、政策咨询、信访接待、举报受理、舆情回应等日常工作。依托教育信息网,分类建立完善学校、社会、学生、教师等4个办事通道,让群众轻点鼠标就能享受优质服务。依托株洲在线、株洲网、株洲新闻网等主流网站,搜集群众诉求,及时整改落实,真正使网络成为快捷、便利的“民情直通车”。
(6)用文化凝心聚力。推进“厚德崇学,思源立新”区域教育文化建设。通过思想引领、干部示范、平台助推、活动激发等途径,传播教育正能量。扶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的书香校园30个。启动校园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通过开通网络社区等,建设教师群体的精神家园;引领广大师生向“高尚的道德、广阔的胸怀、渊博的学识”目标前行,让广大教师饮水思源,坚持问教于生,问需于生,问计于生。
3、促进评价方式转型,不断激发教育活力
(7)完善学校评价制度,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增值评价体系;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外部评价机制。
(8)完善学生评价制度,把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学业负担纳入评价内容,进行综合考察。完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既考核学生学业表现,又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注重学生发展的横向比较,又考虑纵向进步。
(9)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全面评估教师的德、识、能、绩。建立有利于推广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统一的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职务制度;建立健全专家评审制度,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
4、促进发展方式转型,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10)以教研促进教育增效。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发展中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作用,将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区域教育和学校发展规划。完善教育科研考核体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对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校长工作绩效考核、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联系,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教研,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开展教育科研年系列活动。将2014年定为教育科研年,梳理制约教学、管理的重大体制性障碍和技术应用难点,确定研究方向;针对区域、学校、学科实际,支持资助若干个直接产生教学、管理效益的教科研项目;将其成果运用于实践。评选表彰十大教育科研能手。
(11)以特色引领学校提质。以现代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为指导,以创新为核心,以培植和发扬学校特色为抓手,以特色学校创建为载体,深化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开展区域内特色成果交流会,发挥已认定特色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出具有广泛影响的品牌学校;继续开展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评选表彰10—15所特色学校。
(12)以开放办学拓宽教育视野。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课程资源和合作项目,引进“图兰朵计划、马可波罗计划”、意大利语培训等项目,尝试将德语进入我市中小学校;选择应用国际先进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支持学校引进国外优秀教师;鼓励、支持条件成熟的学校与国外优秀学校开展友好交流与合作,结成姊妹学校,开展夏(冬)令营、短期游学活动;支持职业学校建设一批中外合作示范专业和中外合作实训基地,努力将湖南(株洲)职教园建设成“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
(二)着力实现“五个升级”
1、学前教育由“公益普惠”向“优质普惠”升级
(13)现有公办幼儿园108所,2014年建设10所,使公办幼儿园覆盖全市90%以上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
(14)现有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43所,2014年认定建设60所,使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量占在园幼儿总数提高到60%以上。
(15)启动公办幼儿园达标建设。按照湖南省幼儿园分类定级标准,三级以上幼儿园达到80%。建立公办园经常性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购买服务力度,建立对普惠性社会办园主体投入的奖补机制。
(16)组织开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全面推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地方特色课程。开展科学保教,规范办园、诚信经营的评估、评先、奖励活动。
2、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升级
(17)2014年,全市九个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基本均衡,制定实施区域高位均衡发展规划。
(18)完成农村教学点的“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逐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19)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示范校评估国家试点工作,创建20所素质教育示范校。
(20)将30个农村教学点建成合格学校。
(21)继续实施百校结对帮扶活动,推动区域内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对口帮扶。推动校际间在学校管理、教育活动、教研活动、师资队伍方面的全面融合,实现城乡互动、优势互补。
3、特殊教育由“基本普及”向“全面普及”升级
(22)不断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启动市特教学校搬迁建设。大力推动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建设随班就读合格点校30所,建设一批随班就读骨干学校。
(23)逐步开展送教服务活动,为失学的重度、极重度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教育服务。
4、普通高中教育由“初具特色”向“优质特色”升级
(24)形成多渠道升学、多样化成才的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加强科技、体育、艺术等特色高中建设。探索特色高中、普通高中、综合高中协调发展的机制,提供学生多样选择的机会。
(25)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新学校发展项目;认真研究、积极应对高考,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面向全市高中建设20个学科基地。
(26)继续改善直属高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批体育馆、艺术楼、图书馆,建成后探索构建向社区开放的机制,使其逐步成为社区文体活动中心。
5、职业教育由“产教对接”向“产教融合”升级
(27)支持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建设,启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市工业学校、市幼儿师范学校入园建设项目。
(28)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十百千”工程,提高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融合度。评选4家校企合作示范企业,聘请40名行业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组织40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
(29)实施职业教育品牌创建项目。重点推动建设1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2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中职学校、3个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4个示范性特色专业、5所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立项、建设5个职业技能教育名师工作室、10所市级示范性乡镇农校。
(30)打造3个社区教育品牌活动,创建5家高等教育优秀函授站点(含电大工作站点),评选10个示范性学习型社区,100名“百姓学习之星”。
﹙三﹚着力强化六大保障
1、强化思想组织保障
(31)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聚焦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四风”问题。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项规定”以及市委“若干规定”,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推进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和廉洁型机关建设。
(32)做好群团统战工作,支持教育系统工会、团组织和关工委更好发挥作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教育行风建设,规范学校办学、招生、考试和收费行为。
2、强化人力资源保障
(33)实施教育人才千人工程。充分发挥“四名工作室”、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培训示范基地、高中教育学科基地在教师培训、资源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继续实施教育英才计划,培养教育管理后备干部。认真组织“教坛新秀”等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培养、引进教育领军人才150人。引进研究生或副高以上职称紧缺人才50人。培养、引进“双师型”职教精英人才50人。培养、扶持教育管理骨干人才50人。利用“四名”“两基地”等本土教师培训平台,培训教师2600人。
(34)实施教师健康工程。隆重开展第三十个教师节庆祝表彰系列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指导各县市区建设管理使用教师书屋、教师办公室、教师休息室。实施教师心理危机干预,依托株洲市学校心理教育学科基地,建设教师心理咨询流动工作站,建设教师心理网络咨询室。
3、强化物质条件保障
(35)积极争取教育投入。依法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继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高中生均财政拨款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加大外资、社会捐赠利用力度。有序推进预决算公开工作,从紧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
(36)优化城镇教育布局。高品质建设市二中新校园,在原址举办公办初中。启动建设株洲市综合实践基地,为全市10万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教育服务。城区建设新文化路小学、玫瑰学校、尚格学校、井龙学校、荷塘小学分部。醴陵市建设长庆实验中学,攸县建好县五中,茶陵县建成城东学校、东阳(思源)学校,炎陵县搬迁职业技术学校。
(37)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建成县市区直通式城域网1个,建设数字校园10个。600所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8000个班级实现“优质资源
”。收集、整理、创造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使用、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课堂”等教育形式,加速优质资源共享。
4、强化教育法制保障
(38)加强教育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严格执法程序,完善监督机制,提升执法实效;加强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教育决策的程序与机制,推动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39)依法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落实教育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动员各种力量建设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建立安全暗访通报制度和台账制度,注重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安全防护;加强学校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抓好安全宣传教育;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对重大项目实行稳定风险评估。
(40)依法整顿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公开民办培训学校和机构的重要信息。整治民办培训机构违规招生、违规培训等行为,规范城区民办学校“小升初”招生行为。启动民办学校的招生广告审批备案工作。联合有关部门,清理无证办学。落实“一校一址,一址一校”要求,清理民办学校分校。规范民办培训学校名称,设置民办培训学校城区统一编号。
5、强化教育民生保障
(41)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资助全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8万人;资助在园幼儿3000人,平均每人每年1000元;资助普通高中贫困生5000人,平均每人每年1500元;为1.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小学每人每年1000元,初中每人每年1250元;资助中职贫困学生0.5万人,免学费平均每人每年2400元,助学金平均每人每年1500元;力争社会筹资500万元以上,资助大一贫困新生1000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42)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搭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平台,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扶持200名大中专毕业生开展微创业。
6、强化外部环境保障
(43)认真抓好教育宣传、信息工作,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良、专兼结合的教育宣传骨干队伍。加大教育宣传策划力度,提升教育宣传品质,确保宣传规范运行。聚焦区域教育特色亮点,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
(44)统筹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两型”学校等创建工作;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爱国卫生工作、老干部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推动教育与其他社会事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