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图为泉州市实验小学老师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授课。(张九强 摄)
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泉州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泉州市实验小学等学校正大力探索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多媒体教学,学生感受课堂美感
“著名的作曲家谷建芬曾专门为盲童创作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爱的人间》,现在请大家先欣赏歌曲。”在泉州市实验小学的音乐观摩课上,刘静波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视、听、唱、说、演等多种形式,将一堂音乐课上得绘声绘色。
上课前,刘老师先把歌曲的相关资料上传至学校的艺术教育网《音乐助学室》中的《我的学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课时,刘老师整合自己盲校支教经历和电视媒体事例等教学资源,拉近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距离。然后,针对学生自学时提出的观点,开发“旋律走势网格图示”,制作休止符提示视频等帮助学生唱准旋律,学唱全曲。
该校语文老师陈星在教育认识生字“喜”时,就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喜”字拆分成“壴”和“口”,然后出示鼓的形状,引导学生认识“壴”的形体像一面鼓,其本义就是“鼓”,鼓乐加笑口,表示有“喜”事。这样的教学,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验汉字的美感与文化。该节课今年代表我省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小学语文观摩比赛,获一等奖。
发帖跟帖,课外利用班级主页学习
该校教师融合信息技术,探讨出“情境-感悟-创作”、“发现-推测-探究”、“主题-实践-展示”、“自学-点拨-拓展”等多种教学模式。
该校班班开设班级主页,使学生随时可以调用班级、网络资源库的信息进行预习复习、发帖跟帖、交流展示等。开展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建设,并将个人学习空间与个人素质教育袋有机结合,完善个人成长档案的电子化管理与使用。
此外,学校着力创设师生对话、交流学习的“直播间”,开设班级博客、班级主页等。
“学校围绕提高课堂变革力、教师学习力、示范辐射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教研、管理等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市实验小学校长曾旭晴说,学校从2011年—2013年投入资金258.8万元,建设“数字化校园”,利用网络平台创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栏目、网络交流、录播系统等。同时,充分发挥实验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办学共同体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该校利用学校网站与10所办学共同体学校的教师共学联研。建立高清录播教室,供共同体学校教师直播、点播观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据悉,近3年,泉州市教育信息化财政资金投入3﹒8亿元,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11月泉州市教育城域网基本建成,1650所学校实现光纤宽带接入教科网;市直学校网络带宽提升到100兆以上。全市中小学教学班多媒体配备率达到70%;开展公开课视频大赛、学科 比赛、名师课堂网络展播、网络教研展播、网上心理在线、网络德育等活动;连续10年推选优质教育资源参加省、市两级“三优联评”活动;为市直学校的师生开通了“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目前已经全面应用。
2015年,泉州市将完成泉州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中等职业教育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范围,点对点帮扶农村和边远地区的10所初中、40所中心小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