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老师都在听说“翻转课堂”,也在尝试“翻转课堂”,但是对于怎么更好地打造“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效果到底怎么样?什么是“翻转课堂”的关键?更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视频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该怎么教?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人并不清楚。想尝试,不知道怎么做,心理又没底。

  如今,很多老师都在听说“ ,上传到手机上让学生自学、交流

  我决定一试,高二教学进度正好是“新文化运动”(作者为历史老师),于是便从这里开始。但真正动手时,问题接踵而来。

  1.录屏录什么才合适

  中美历史课程标准不同,学生对历史课的需求也不同,不可以照搬,要满足学生课堂需求,更要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所需思维能力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需求。思考下来,我想每课试着给学生两种视频,一是基础介绍,二是探讨性问题和阅读指引(同时把“探讨性问题”上传到手机“微信”用于师生即时交流)。

  2.用什么软件来录屏

  录屏软件网上较多,我试用“屏幕录像专家”软件就可以,但不能写出比较理想的即时板书。可汗学院“从詹姆士镇到南北战争”视频中的即时板书虽可以及时引起学生注意,但笔迹特别细,写字多的时候观看起来也不清晰,我用事先做好的PPT 做背景来代替,录屏后十分清晰,效果很好。

  3.学生去哪里看我给的视频

  答案是去手机观看视频。由于没有十分方便的类似YouTube 网站,我决定把视频传到学生几乎人人都有的智能手机上,手机“蓝牙”或电脑上传都可以,通过手机视听听播放器就可以播放。

  4.课下我和学生去哪里交流

  我的答案是去手机“微信”交流。把“探讨性问题和阅读指引”视频中相关文字上传到手机“微信”分享,随时探讨互动上“微信”就可以解决。

  第三问:“翻转课堂”效果怎么样?

  学生非常喜欢,课堂交流效果好,教学更方便

  “翻转”后的效果尽管只是尝试,效果却很好。

  首先是学生喜欢。看手机“视频”学历史,学生喜欢。课前、课后想看就看,看累了,还可以听,看不清PPT上的板书,还可以用播放器暂停来看。学生可以选择最方便的方式来听历史课,真正是召之即来的“手机课堂”。

  学生也喜欢在“微信”上发表看法,这都是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其次,教学效果很好。一方面,基础知识达成度高。用手机看视频学历史,学生兴趣高,一遍不懂,可以再看、再听,有助于理解记忆,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比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多。

  另一方面,学生有备而来,课堂交流效果好。“翻转”之后学生有基础、有思考,发问层次也不一样,如本课有学生问“新文化运动‘运动’起来了吗?”“零星的文化活动叫‘运动’合适吗?” “毛泽东为什么会看重鲁迅?”也有学生提出“今天回望,谁的文章更有价值?”“谁的人生选择更值得借鉴?”这些问题,传统课堂里的学生很难提出来。

  再次,方便了学与教。不管是板书、历史地图或其他图片、文字材料,还是历史活动的内在联系,都可以十分清晰地通过视听展现给学生。我想随时随地帮学生预习、授课和辅导,“视频”帮我解决了;我想把文字材料给学生并随时探讨互动,“微信”帮我解决了;我想随时让学生看到教学视频和文字材料,几乎人人手里都有的手机帮我解决了。我想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我方便做到——“基础介绍”视频可以满足全体学生基础性需求,“探讨性问题和阅读指引”可以满足部分学有余力学生拓展视野、丰富人生经验需求。我想让教学摆脱一种尴尬的局面,即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基础知识教学和课堂讨论往往顾此失彼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让我很方便就做到。

  第四问:“翻转课堂”的关键在哪里

  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课前给学生什么样的视频和文字材料最合适

  效果虽好,但我在尝试中深感两个方面的问题还需思考和改进。

  第一是技术问题。受条件限制,我能制作录屏视频,但可汗所用录屏软件我还不熟悉。我能跟学生方便交流,但只是在智能手机上,可汗所用的YouTube 这样十分方便的视频分享网站还不能用。更好的“翻转”效果,当然需更好的软件技术和网络服务。

  第二是教学处理问题。目前,我感到最难的还不是技术,而是教学处理,即课前给学生什么样的视频和文字材料才合适,这是真正决定“翻转”成败的关键。

  1.视频和“微信”主题选定的方向

  视频和“微信”,学生看得多了,一般的东西,学生不愿意看,有趣和有实效很重要。“有趣”是努力通过相对有趣的问题把学生的眼光引来看我的教学视频和“微信”;“有实效”是想方设法把学生带到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问题中去,理解最需要理解的东西。

  2.“基础介绍”视频介绍什么才合适

  “基础介绍”当然是偏重基础,但怎样偏重才更合适,却需要思考。首先是偏重基础理解。本视频只为满足学生最基本的目标需求提供帮助。本课里,我从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最关键的问题。我从想不想考北大、当北大教授的话题说起,“历史上有一个人因为一篇文章被北大校长蔡元培看中,被聘为北大教授、文科学长,这人是陈独秀,这文章是其《敬告青年》,后代史家更是说这篇文章和发表这篇文章的杂志引发了一场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那么,这篇文章好在哪?‘新’在哪?”这样,我把学生引入最关键的问题——新文化运动“新”在哪以及“新”的价值。

  之后,我以陈独秀《敬告青年》部分原文为例说出对其“新”及价值的理解,特别是在当时特殊社会背景下对中国由传统到现代社会转型中价值的理解。

  其次是侧重基础示范。选中本课问题的关键点,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理解最关键的问题,给学生做好示范。往这个方向努力的目的是希望学生看过“基础介绍”视频后自己面对本课“探讨性问题”时能知道用什么方法、往什么方向思考。本课中,我只以理解陈独秀的文章为示范,至于其他三位代表人及文章,在下一个视频中作为本课“探讨性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

  3.“探讨性问题”视频往什么方向问

  尝试后,我深感围绕关键点发问、在示范基础上发问、用有趣的话题引出要问的问题、问题的量要适当,都是发问的方向,但具体操作中怎样往这个方向问才合适,更需反复推敲。

  本课中,我试着三问:胡适、鲁迅、李大钊文章(教科书提到的代表作)之“新”及价值的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能“运动”得起来 ;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三件事并列,说其共性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你怎么看?

  三问,都围绕对新文化运动之“新”及价值的理解,“基础介绍”视频中用陈独秀的文章做过理解示范。直接问学生,没趣,那就想办法用有吸引力的问法把问题引出来,如,新中国成立后绞死李大钊的绞刑架被送入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革命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革命文物编号为0001 号。中国共产党在回顾革命史时如此重视李大钊,与其所写《庶民的胜利》有关系,这样对李大钊这篇文章之“新”及价值的理解问题就可以引出来了。

  对本课三问,“微信”互动中能讨论完成的,就不在课上再讨论。讨论不到位的,才拿到课上来讨论。把三个人文章的关键部分文字史料选取出来,并给予合适的“阅读指引”,都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完成讨论所用的准备时间。

  4.“阅读指引”指什么

  给学生思考“探讨性问题”提供最有价值的帮助,是学生最需要的。

  一是给文献史料。本课三问涉及三篇文章,精选其中最关键的局部给学生。学生观看视频时用暂停键就可以看得清,同时也可以用“微信”查看。

  二是给拓展阅读建议。本课三问涉及的个人传记以及有代表性的学术界的声音指给学生。“个人传记”可以看最方便查阅的“百度百科”、“学术界的声音”。本课我推荐学生看王奇生写的《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5.到底给多少才合适

  所给的量一定要适当,每课只给两个视频和一个“微信”文字,其中两个视频的总长度一定要在半个小时之内,“微信”文字最好扫一眼就可以看完,最多不可以超过一分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该给的东西拿出来,把最该指的方向指出来,这是最难做到的,最需要认真探讨。

  尝试中,萨尔曼• 可汗开创的这种“翻转”教学模式让我深深感受到现代技术给历史教学带来的便利,更被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作为历史教师,我相信如果能根据现有条件认真思考现代技术和学科教学处理方面的改进,学生会从历史课堂的“翻转”教学中收获更多。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